全球糧食危機與中國對策
近年來尤其是自2007年以來,全球糧食價格持續飆升。據英國《經濟學家》雜志統計,全球食品價格指數上漲近1/3,創了1845年以來的最高值。其中,小麥價格飛漲112.0%,玉米猛增47.3%。根據2008年4月9日世界銀行的相關報告,截至今年2月底,過去3年國際市場小麥價格上漲了181%,食品價格整體上漲了83%。而據聯合國有關機構統計,僅2007年一年,國際糧價就上漲了42%。
民以食為天,糧食問題解決不好就會造成嚴重后果。面對來勢洶洶的全球糧價上漲,世行行長佐利克指出,最近3年國際糧價的成倍上漲,可能導致全球貧窮國家中1億人口陷入更加貧困的狀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多米尼克·斯特勞斯—卡恩于近日警告說,糧食價格飛漲可能給世界帶來“可怕后果”,在極端情況下甚至會導致戰爭。
事實上,糧價上漲已經在30多個國家引起了不同程度的社會不穩定。如尼日爾、塞內加爾、布基納法索,甚至還包括一些地區大國,如埃及、印度尼西亞和巴基斯坦等。海地總理雅克·愛德華·亞歷克西更是由于沒有解決好糧食危機而被迫下臺。
長期以來,國際上不論出現任何問題,美、歐都會習以為常地將矛頭指向中國。這次當然也不例外。美、歐政府及其代言人不約而同地、非常及時地拋出了“中國糧食威脅論”。一家美國雜志通過“研究”得出論斷:“中國人吃肉增加才是糧食緊張的主要原因”。德國《明鏡》周刊在分析糧價上漲的情況時,認為是中國和印度的消費推高了國際糧價。美國國務卿賴斯譴責說,中、印兩國的發展導致了食物價格飛漲。緊接著,歐盟也不甘落后,指責中國和印度在世界范圍內操縱食物價格,說這兩個國家的需求大量增長就像是(房間里的)“大象”。歐盟歐盟農業與農村發展局的馬里安?菲舍爾?伯爾說中國和印度人民的飲食結構改變,要對全球食物價格的不穩定負責。
乍一聽,“中國糧食威脅論”似乎頗有道理。但只要稍加分析,我們就可發現,美、歐而非中國才是推動糧價飛漲的罪魁禍首。那么,美、歐為什么會指責中國導致國際糧價上漲呢?是他們不知道事實真相嗎?非也。顯而易見,美、歐指責中國不過是掩耳盜鈴、賊喊捉賊。他們之所以這么做,是他們長期發展戰略的需要,即不擇手段地遏制日益崛起的中國的進一步發展壯大,從而盡可能地減少日后強大的中國給其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具體來說,此舉可以達到一石三鳥的效果:
第一,利用糧食問題來打壓中國。“糧價比油價對政治穩定更具重要性”。一旦糧食供給出現短缺,“老百姓就要忍饑挨餓,繼而可能出現暴動。這樣一來,政府就要處于腹背受敵的境地”。美、歐自然是深諳其道。美國斯特拉特福戰略預測機構指出,糧食已成為地緣政治中的王牌。而美、歐是世界最大的糧食囤積居奇者,它們正在發起世界“糧食大戰”,利用糧食武器來對付它們的地緣經濟競爭對手。
第二,推卸自身的責任。長期以來,這些發達國家大量地閑置可耕作土地、大量地補貼本國農業、大量地生產生物能源,這些都直接導致了糧食價格的上漲。美、歐對于這些因素閉口不談,反而大張旗鼓地提出“中國糧食威脅論”,而且千方百計地找出各種“證據”來證明之。這種做法盡管有點自欺欺人,但畢竟可以從一定程度上轉移世人的注意力。
第三,挑撥中國與發展中國家的關系。目前,糧價已經取代油價,成為困擾世界各國的頭號難題。因為糧價波及的范圍更廣,而且受其影響比較大的多為發展中國家。如果能夠把糧食漲價的責任推到中國頭上,勢必會引起深受其害的廣大發展中國家對中國的仇視,從而間接地影響中國與這些國家的經貿往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