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化石燃料的越采越少、越采越難、越來越貴?如何減控二氧二碳排放?如何防止氣候變暖災害性天氣增多?浙江省余姚市委市政府農辦副主任陳清波經潛心研究,于近期提出了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開發后續能源的新戰略:開發青藏高原上雅魯藏布江等六大江的巨大水電能;將長江下游之水通過電力提揚并結合開挖自流式河渠向西北地區年均調輸650億立方米,并將黃河上游之水在西北地區年均增加分流200億立方米;以年均850億立方米水量治理西北地區騰格里等六大沙漠沙地及其周邊的沙漠化土地,將騰格里等六大沙漠沙地改造成為可人居可利用之地;進而在太陽能豐富、風力強勁的騰格里等六大沙漠沙地上大規模地開發太陽能發電和風能發電,將長期來沙塵暴肆虐的不毛之地改建成為中華民族取之不竭的能源寶庫。
在《加強環境建設六大構想》文中,陳清波提出了以下“六大設想”:
一、“江”水北調1000億立方米/年。在已經規劃并開始實施的南水北調中線第一期工程、東線第一二期工程向華北調水201億立方米/年的基礎上,再從長江下游通過開挖輸水運河和電力提揚向華北和西北年均調水1000億立方米,其中經華北向西北沙漠地區年調水650億立方米,向黃淮海平原年調水350億立方米(其中抵補黃河上游向西北地區分輸的水量200億立方米/年)。調水線路調水方式設想為:在長江銅陵段從江道向桐城西北的大別山東北端開挖叉港,然后電力提揚100米高程;沿大別山北麓的六安、信陽、駐馬店、鄭州至北京西山腳下(丘陵、崗地與黃淮海平原接合部海拔80米~40米區域)開挖一條自流式大運河,讓“江”水從大別山東北端自流至北京昌平區的西山腳下(其中年均350億立方米在鄭州至京郊段通過開挖數條自西向東的小運河分輸給黃淮海平原);再用電力將年均650億立方米水從西山腳下提揚到內蒙古集寧附近的黃旗海(海拔1276米),然后從黃旗海開挖自流河渠結合局部地段電力提揚,將水分輸給渾善達克、毛烏素沙地和庫布齊、烏蘭布和、巴丹吉林、騰格里沙漠。
二、“河”水在西北增加分流200億立方米/年。黃河上游在河口鎮段(上中游分界點)年均徑流量為233.1億立方米(黃河上游河口鎮以上來水量占全河的53.9%)。由于甘肅、寧夏、內蒙古中西部、陜北等近黃河區域氣候干旱、人多水缺、土地沙漠化嚴重,陳清波認為不能再讓黃河上游之水從最缺水的西北地區大量地流失,宜在黃河景泰至榆林段通過開挖多條自流式河渠或安裝大口徑輸水管道將年均200億立方米的黃河上游之水分輸給干旱缺水的西北地區,黃河原溉澤黃淮海平原的水量則通過北調“江”水實現替補。
三、開發青藏高原上雅魯藏布江等六大江所蘊藏的水電能3784億千瓦時/年。青藏高原上雅魯藏布江、怒江、瀾滄江、雅礱江、金沙江、大渡河等大江大河還能規劃開發水電總裝機容量18482萬千瓦、年發電量9080億千瓦時,“江”水北調1000億立方米/年和“河”水分流200億立方米/年,共需新增電力3784.3億千瓦時/年,調水所需要的電力可以通過開發青藏高原邊緣地區(海拔3000米以下區域)的水電能而得到解決。
四、治理并開發騰格里等六大沙漠沙地。“江”水給西北年調650億立方米,“河”水又在西北年均增加分流200億立方米,若生態用水、農業用水、工業用水、生活用水四者兼顧適當分配,那么,這850億立方米的調水將產生極為可觀的成效:能在西北大沙漠、大沙地和大片沙漠化土地上新增供水充足的喬木林1500萬畝(1萬平方公里)、灌木林和草地3000萬畝(2萬平方公里)、耕地5200萬畝(3.47萬平方公里),這三項之和相當于臺灣省面積的1.8倍;能使渾善達克、毛烏素、庫布齊、烏蘭布和、巴丹吉林、騰格里這總面積達15.91萬平方公里的六大沙漠沙地喬灌草及農作物的平均覆蓋率增加36.5個百分點,若將其現有固定半固定沙丘上的植被和調水改造后的道路、居住、水庫用地算上,那么,六大沙漠沙地控制流沙面將達到60%以上,長期來沙塵暴肆虐的不毛之地就能改造成為可人居可利用之地,從而能為在光熱充足、風力較大的六大沙漠沙地上大規模地開發太陽能發電、風能發電創設良好的開發條件,隨著太陽能發電技術的逐步成熟及其廉價化,可將西北地區建設成為能滿足全國用電需要的電能寶庫!同時,調水治理沙漠沙地還能為青藏高原上的冰川增加水補給,有效地減少西北地區的沙塵暴;并能為西北地區發展工業提供約可新增工業增加值1529億元/年的用水容量,可新增供水充足的人口2593萬人。
五、遷移人口2125萬人。我國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區的人口數量已經超越其生態環境的可承載力,人口過多導致過度農墾、過度放牧,從而加速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區的環境惡化,并進而影響全國的氣候變異。據此,陳清波提出了三大移民工程:一是給水資源充裕、二三產業較發達的浙閩粵三省的一二百個大中城市特批農保地轉經濟開發區用地2000平方公里(300萬畝),讓浙閩粵三省安置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區的生態移民1200萬人,并上繳給中央財政易地造地費1200億元,其用地的占補平衡由國家通過“江”水北調在西北新增大量的耕地予以解決;二是在經調水改造后的黃河下游灘涂區和“黃泛區”開發若干個國家級經濟開發區,安置“江”水北調運河工程所涉及地區的移民200萬人;再從西北人多水缺地區向經過調水改造后的騰格里等六大沙漠沙地新增耕地林草地遷移人口725萬人。
六、出讓大中城市郊區的農保地300萬畝,籌資4.5萬億元。經匡算,4.5萬億元資金可解決“江”水北調、“河”水分流、開發藏電、治理沙漠、遷移人口這五大工程及相關附屬工程的投資之需要。
陳清波認為,“江”水北調等六大構想若付諸實施:不僅將有效地改善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區的生態環境,有利于長江、黃河長久地奔流不息;有利于控制地球升溫、防止氣候惡化;有利于增加就業崗位,激活內需,加快西北地區的工業化;而且非常重要的一條是:有利于后續能源的大規模開發,將西北地區建設成為中華民族取之不竭的電能寶庫!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李鐵映曾于2006年8月25日在一次人大常委會會議上指出,按目前探明儲量和開采能力測算,中國大陸煤炭、石油、天然氣的可采年限分別只有80年、15年和30年,而能源消費急劇增長,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陳清波提出的后續能源開發新戰略,為應對化石燃料的緊缺勾畫了一幅宏偉的藍圖,現已引起學術界和政界的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