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本文探討優化資源配置、改善生態環境、促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等重大問題,提出了北調“江”水、治理沙漠、開發藏電、遷移人口等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創造性、科學性、可行性的六大構想。
主要設想:從長江下游向華北平原增加調水350億立方米/年,經華北向西北調水650億立方米/年;同時將黃河上游徑流量年均200億立方米分輸給西北干旱缺水地區;將騰格里、渾善達克等六大沙漠沙地改造成為可人居和可開發利用之地,為將來常規能源短缺時代大規模地開發太陽能發電作準備;開發青藏高原上雅魯藏布江等大江的水電能,新增年發電量3784億度;在西北地區新增耕地5200萬畝,在黃淮海平原新增耕地1500萬畝,給浙閩粵三省安置西部移民特批農用地轉經濟開發區用地300萬畝,以150萬元/畝的價格出讓大中城市周邊的基本農田300萬畝;組織遷移青藏高原上生態脆弱地區和西北干旱缺水地區的人口1925萬人;新增長期就業崗位2287萬個。
新理念:加強環境建設!以長江下游之水反哺長江、黃河源頭;保護青藏高原上的冰川;緩解西北地區的干旱缺水;預防化石燃料短缺;提高水資源和土地資源的利用率;拓寬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空間!
關鍵詞:“江”水北調 “河”水分流 治理沙漠 開發藏電 遷移人口 開發太陽能發電
如何緩解西北地區的干旱缺水?如何盤活土地資源?如何預防能源短缺?如何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促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筆者現提出加強環境建設的六大構想,愿與大家共同研究、探討。
一、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五大突出問題
就環境、資源、人口形勢看,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面臨著五大突出問題:
一是西北地區土地沙漠化嚴重。甘肅、寧夏、內蒙古、新疆等省、區氣候干旱,降水稀少,冬春季節常刮大風,由于近半個世紀以來人口大量地增加,超越水資源承受力過度農墾,超越植被自然恢復力過度放牧,致使騰格里等大沙漠不斷地向四周擴展,以往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碧綠草甸竟北風卷地沙漫天。北方網于2001年12月14日刊發的《中國沙漠面積擴展速度每年相當于一個縣面積》一文披露,“中國國家林業局防沙治沙管理中心副主任胡培興警告說,中國土地沙化非常嚴重,每年擴展2460平方公里,相當于一個縣的面積。”《全國生態保護“十一五”規劃》中披露,“全國水土流失面積達356萬平方公里,沙化土地174萬平方公里?!绷碛卸辔谎芯咳藛T在網上發布文章指出,建國后幾十年來我國雖大力植樹種草防沙治沙,但其結果卻是“局部優化、整體惡化”!其主要原因是每一棵大樹都是一部抽水機,在不給干旱地區調入水量的條件下擴大植樹,導致干旱地區地下水水位下降,致使植樹造林往往是種活一小片、沙化一大片。
二是青藏高原冰川退縮。新華網于2006年12月29日刊發的《青藏高原冰川消減加速,到2050年面積將減小28%》一文報道,“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遙感部主任方洪賓介紹說,近30年來青藏高原冰川年均減少131.4平方公里,而且近年來有加速消減的趨勢?!睋Z立君、顏園園撰寫的《撩開青藏高原的面紗》一文披露,“據科考隊隊長姚檀棟(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介紹,近40年來,青藏高原上冰川儲量年減少52.77立方公里至586.94立方公里”;“西藏草地有退化跡象的面積已達4266.7萬公頃,其中嚴重退化的草地面積占草地總面積的30%左右”;“由于草場過度超載、大量挖藥、采礦等行為,使青海省的沙漠化土地面積占到全國沙漠化總面積的21%”;“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王天津告訴記者,草地的沙漠化加劇了高原氣候的干旱和風沙侵蝕,使江河源頭水量減少,泥沙量劇增?!鼻嗖馗咴情L江、黃河等多條大河的發源地,是中國和東南亞地區的水塔、亞洲和北半球大氣系統的調節器,青藏高原冰川退縮、生態環境逐步惡化,這對于我國未來的發展已構成嚴重的威脅。
三是我國化石燃料可采儲量不多而能源消費需求快速增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李鐵映于2006年8月25日在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上所作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于檢查節約能源法實施情況的報告中說,“按目前探明儲量和開采能力測算,我國煤炭、石油、天然氣的可采年限分別只有80年、15年和30年,而世界平均水平分別是230年、45年和61年”;“2005年我國煤炭產量達21.9億噸,比2000年翻了一番,仍不能滿足需要。石油凈進口量由2000年的0.76億噸,迅速增長到2005年的1.43億噸。能源消費急劇增長,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最大制約,直接威脅國家經濟安全”。盡管近期中石油在渤海灣灘海地區發現了儲量規模達10億噸的大油田(2006年我國原油產量1.84億噸,原油進口1.45億噸)、國土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在我國南海北部(在1245米深水的海底以下183—201米處)成功鉆獲了天然氣水合物實物樣品,但化石燃料越采越少、越采越難、越來越貴的趨勢已不能逆轉。
四是建設用地需求旺盛而耕地保有量已逼近極限。我國人口將在2030年前后達到16億人,據國土資源報于2007年4月30日刊發的《18億畝耕地紅線能守住嗎》一文披露,“到2030年,如果我國糧食完全自給,需要耕地19.47億畝,如果實現糧食95%自給,需要耕地18.5億畝”;為了使全國人民的生活水平能逐年提高,國內生產總值需要每年百分之幾的增長,若按2006年國內生總值20.94萬億元、2007年增長目標8%和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比例較高的深圳市2006年建設用地產出GDP率約7.1億元/平方公里匡算,2007年全國約需新增建設用地2359平方公里(354萬畝),據此推測,即使大力推進土地整理、復墾,估計今后二十年中仍需要將數千萬畝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而據國土部的統計,截至2006年底,我國耕地面積約為18.27億畝,2006年度全國凈減少耕地460萬畝。國家現行政策規定是各省、市、區農用地轉建設用地必須在本省、市、區內實現占補平衡,但眾多地區以劣質地、不可耕種地、驗收通過即成沙荒地為平衡占補的現象嚴重,若不向西北地區調水并在那里墾荒,“18億畝耕地”這根紅線也許幾年后就被崩斷,或者是名存實無。
五是勞動力就業崗位缺少。目前,無論是機關、事業單位,還是廣大的農村,三個人的活兒五個人干的現象比比皆是。《東南商報》2006年11月28日刊發的《養老金賬戶虧空8000億元》一文中報道,“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后幾年,中國城鎮每年需要就業的人口都將超過2400萬人,而新增的就業崗位加上自然減員也只有1100萬個,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300萬個以上”;“在農村,尚有一億左右的富余勞動力?!蔽覈鴶祪|農民之所以收入低,根本原因在于人多地少、勞動生產率低;造成民工荒的主要原因是眾多企業主給民工的勞動報酬太低。美國也是一個農業強國,據中國社科院陸學藝博導著述的《“三農”新論》一書披露,1997年,美國在一產就業的勞力僅為3%,而我國目前從事第一產業的勞動力還占全國從業人員的50%。這足以說明,我國二三產業的就業崗位不是充足了,而是缺口巨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