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為了更好“發展”
但我們也無法否認,“長期以來,我國加工貿易基本為貼牌生產,技術含量和增加值較低;外資企業占比高,內資企業參與機會少;土地、能源、資源占用和消耗大;環境污染較重;最關鍵的是,加工貿易的某些發展趨勢似乎要將中國固定在國際分工產業鏈低端而無法自拔。”商務部副部長魏建國坦陳了加工貿易目前存在的問題。
特別是,通過加工貿易方式猛然增加的貿易出口份額和順差,已使中國產品更直接的暴露在國際貿易摩擦之中。
商務部產業司司長王琴華在此前不久舉行的“加工貿易向中西部梯度轉移的戰略研討會”上,再次明確了國家確定的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三大目標:第一,加工貿易的產業和產品結構要實現升級;第二,加工貿易的區域布局要實現優化;第三,要向產業鏈的高端發展,包括向現在加工貿易加工環節的上下游發展。上游即關鍵零部件的設計制造、自主研發,下游就是服務、營銷等等。
其實,為了推動加工貿易向上述目標靠近,早在2003年中央政府就開始增補加工貿易禁止類商品目錄,2006年1月、11月和2007年4月,政府3次增補加工貿易禁止目錄,商務部還在2006年4月表示今后將視情況每年更新加工貿易禁止目錄。今年6月23日,國家進一步調整加工貿易政策,將1853個十位商品稅號列入限制類目,同時收緊了“保證金臺賬制度”。
廣東寶麗雅集團董事長葉中平對這些政策調整有著清晰的認識。他說:“根本上來說,這是要求企業加速自主創新、創建自有品牌、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畢竟,我們無法再對目前的利益分配模式視而不見:生產一個‘芭比娃娃’,在2美元的香港轉口價中,中國勞動力的報酬僅35美分,20美元裝進美國公司老板的腰包。中國加工貿易企業迫切需要擺脫始終處在價值增值鏈低層次的境遇。”
正如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經濟學博士楊立強所建議的,企業和地方政府需深刻理解這一系列政策調整的實質,并以此為契機,實現企業轉型和地方經濟增長點的轉換。
加工貿易并非“低端”代名詞
一直以來,加工貿易被很多人視為低檔次、技術落后、低附加值的代名詞。然而用深圳貿工局加工貿易處處長周漢文的話來說:“了解加工貿易越深,理解越會不同。”
“其實,加工貿易所產生的價值和對經濟貢獻的潛能遠未充分發揮出來。”隆國強指出,國家引導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決策思路是必要且必須的。
香港溢達集團旗下的廣東溢達位于佛山市高明區,三大廠區圍繞著西江,集棉紡、梭織、染紗、后整理、制衣一條龍生產。大量貼著Nike、Polo等國際知名品牌的襯衣源源不斷地從這里輸往世界各地。公司年出口襯衣近3000萬件,出口額達2.8億美元。
在廣東溢達的工廠里,一堆堆黑色煤炭,與白花花的棉錠形成了鮮明對比。公司進出口部經理趙晨峰說,這主要是用來發電的。兩年前廣東溢達在工廠內投資近3億元建立起一座環保型發電廠,一來解決電荒問題保證工廠穩定運作,二來解決了布料印染及襯衣熨燙過程中所需大量的蒸氣。
在生產線上,廣東溢達則投入更多資金進行改善。總投資1.5億美元的梭織染整新廠于2006年10月20日正式投產,新廠還兼顧到節能環保配置,比傳統同類工廠節水42%,節能6%。
據趙晨峰介紹,在中國內地,溢達集團正在不斷延伸產業鏈及進行產業升級。目前80%以上原材料都在內地采購及生產,在新疆的棉田已達到10萬畝,延伸到從棉花的種植、織布、印染到襯衣以及襯衣的輔料紐扣等整條龍生產鏈條。
與此同時,他們也已開始在國內市場推廣自己的襯衣品牌“派”。
當前世界第二大專業磁頭生產商“深科技”的加工貿易出口占其全部出口的90%以上,但公司始終沒有放棄自主研發創新和建立自主品牌。目前,外商開始逐步將很多研發、試驗環節轉至“深科技”,或讓其參與研發。深科技成功扶持了“KAIFA”牌電表和稅控機等自主品牌產品。
這些企業都是深刻挖掘加工貿易價值和潛能的鮮活實例,他們的成功證明,加工貿易并非只有簡單的、低附加值的產業類型,加工貿易本身同樣可以升級轉型,步入高端領域。這恰恰是國家希望通過政策引導,鼓勵企業積極探索的發展之路。
梯度轉移可行也必行
8月23日至25日,湖南郴州迎來了一批重要客人。香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馬時亨率香港多級經貿代表團一行50余人赴郴州考察,探討加工貿易由珠三角地區向郴州轉移的相關問題,取得了積極效果。
郴州是湖南省的“南大門”,毗鄰廣東,靠近港澳。
2007年4月,商務部發文授予該市“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稱號。近幾年,郴州憑借區位交通優勢和豐富的自然與人力資源,抓住中部崛起及沿海發達地區產業梯度轉移機遇,積極承接珠三角轉移產業,吸引了一批加工貿易企業落戶,產業梯度轉移發展態勢良好。據統計,2006年該市加工貿易進出口額2615萬美元,是2001年的8倍,年均增長51.65%。2007年上半年,加工貿易總額2761萬美元,同比增加了173%。
引導加工貿易健康發展的另一項重要任務是優化區域布局,引導加工貿易向中西部地區梯度轉移。
加工貿易地域布局不平衡的問題多年來始終沒有得到改善。商務部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加工貿易仍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2006年,中西部地區加工貿易增長35.8%,高于東部增幅15.7個百分點,但規模仍然很小。在全國加工貿易出口額中,東部沿海10省市占97.5%,中西部22個省區僅占2.5%。
“要不要、能不能,以及如何轉”這三個問題一直是加工貿易向中西部地區的梯度轉移的焦點。
目前,第一個問題已形成肯定的統一認識。正如魏建國所指出的:優化加工貿易的區域布局,無論是從國際產業轉移的大趨勢,還是從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角度,均十分必要。為此,商務部將“堅持政策引導和市場機制相結合,注重運用經濟措施和法律手段,引導和推動加工貿易向中西部地區轉移”。
對于第二個問題,很多中西部省份認為,這涉及到兩個方面:一是投資者的愿望;二是中西部地區承接轉移的產業基礎和環境。他們認為,中西部較東部至少具有三方面優勢:首先是資源優勢,例如甘肅平均電價僅0.4元左右;而山西的煤炭資源約占世界總儲量的50%。其次是中西部多年形成的工業基礎優勢。再有就是人力資源優勢,中西部地區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較多,特別是理工科大專院校密集。
而目前各方的共識是:“如何轉移的問題”才是我們需要抓緊研究的急迫課題。畢竟,中西部地區受產業配套、運輸成本、物流效率、人力資源、營商環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尚未具備良好的承接轉移條件,也難形成東中西地區之間有效的傳遞和轉移機制。
對此,很多中西部省份強烈呼吁,國家的引導政策要有所區別,不能“一刀切”,應適度向中西部傾斜,同時給予更多扶持政策,幫助中西部地區推進資源性產品產業的升級,從出口低附加值的資源性產品向資源性產品深加工方向發展。
商務部產業司有關負責人指出,商務部正會同有關部門研究采取措施,支持中西部地區建設承接東部地區加工貿易轉移的集中區域,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這位負責人也強調,對中西部地區本身來說,需要根據自己本地的優勢產業來確定發展加工貿易戰略思路,應著力于發展本地對外貿易的支柱產業,而不應來者不拒。此外,各地應盡量鼓勵和支持更多國內企業參與加工貿易,不一定都將目光聚焦在吸引外資發展加工貿易上。
這位負責人還透露,考慮到優化產品結構和地域結構兩個方面,今后的加工貿易政策還會根據總體要求作一些調整,但這個調整是適度的、循序漸進的。各地有關政府部門應積極幫助國內企業深入了解政策、熟悉政策以及熟悉加工貿易的運作流程。
業內人士也作為了必要的提醒,在推進加工貿易向中西部“梯度轉移”過程中,不能造成加工貿易企業與污染同步轉移的局面。不光東部地區需要嚴格執行環保規定,中西部地區更需要考慮長遠利益,不能為了眼前暫時的利益,犧牲環境和資源。(來源:國際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