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最能說明問題:今年1~7月份,我國加工貿易出口占全國出口的比重為49.9%,十年來首度低于50%,而2006年這個數字為52.7%。海關的這一最新統計,顯示了出國家宏觀政策調控的初步成效。
自1996年以來,我國加工貿易占比一直保持在55%左右,特別是1998年、1999年一度高達56.9%。近兩年,按照宏觀調控和產業發展要求,國家對加工貿易禁止類和限制類目錄進行了較大調整,建立了商品目錄動態調整機制。
“限制”是為了更好地“發展”。商務部產業司有關負責人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強調:對于加工貿易,我們“要推動發展、要轉型升級、要梯度轉移”。然而,在這一過程中也必然涉及到一些“限制”因素。所謂“限制”,是指通過調控,提高加工貿易準入門檻,限制或禁止“兩高一資”和低附加值產品的出口。“但我們不能忽視其中更重要的‘發展’因素,即通過調整加工貿易產品結構,以及一定的政策激勵等方式,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和梯度轉移,推動加工貿易健康發展。”
除了加工貿易出口占比打破十年格局外,前7月的數據還呈現了以下特點:
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持續增長,“兩高一資”產品出口大幅下降。1~7月,鋼坯及粗鍛件、未鍛造的鋁、未鍛造的銅、未鍛造的錫及錫合金、花崗巖石材及制品出口分別比上年同期下降84%、73.4%、71.7%、62.3%、79.8%。同時,高新技術產品加工貿易出口1476億美元,占加工貿易出口的45.2%;機電產品加工貿易出口2511.3億美元,占加工貿易出口的77%,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9個百分點。
順差占比降低,增速低于一般貿易。1~7月,加工貿易順差1296.3億美元,同比增長37.8%,增速低于同期一般貿易順差49.3個百分點。加工貿易順差占外貿順差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1.2倍下降到目前的94.7%。
國貨復進口增速下降。前7個月,加工貿易國貨復進口306.7億美元,增長13.3%,同比下降了14.1個百分點。
還有一個可喜的跡象是,中西部加工貿易占比提高,梯度轉移趨勢逐漸顯現。1~7月,中西部地區加工貿易占比2.8%,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6個百分點,其中山西、陜西、江西等省加貿出口增幅達到了76%~220%。
歷史功績無可匹敵
自從珠海香洲毛紡廠1978年8月簽訂第一份毛紡織品“來料加工”協議以來,我國加工貿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從1981年的25億美元提升到2006年的8319億美元,增長了333倍。同期,加工貿易在對外貿易中的比重從5.7%提高到52.7%。加工貿易已是我國對外貿易的主要方式,其對我國出口的貢獻率達到了60%以上,多年來累計創造就業崗位3000余萬個,約占我國第二產業就業人數的20%,而相關配套產業就業人數更約達5000萬~6000萬人。
通過發展加工貿易,我國還實現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據商務部統計,2006年,加工貿易出口額中,機電產品占76.7%,同比提高了1.5%(比1993年提高了40%);高新技術產品占48.2%,提高了1.4%(比1997年提高了34.2%);而傳統勞動密集型商品服裝及附件、紡織品、鞋類、玩具、塑料、家具、旅行箱包占比13.7%,同比下降了1.2%(比2001年下降了15.2%)。
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外經部副部長隆國強的研究,加工貿易的迅速發展不僅使我國成為了新世紀的“世界制造中心”,也同時帶來了大量新產品、新技術,并直接帶動了我國IT等新興制造業的發展。據統計,2005年中國出口計算機產品的96.7%、筆記本電腦的99.9%、移動電話的94.6%、數碼相機的95.3%、彩色電視機的94.3%,均是通過加工貿易方式實現的。
特別是,加工貿易的技術與管理“外溢效應”,極大促進了相關國內企業技術進步與產業升級。這種“外溢”主要通過產品的示范與競爭,加工企業對配套企業的訂貨要求與技術支持,以及技術與管理人員的流動等得以實現。
承載“電池神話”的全球第二大充電電池制造商———深圳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就是通過加工貿易實現轉型的典范。他們通過開展加工貿易,迅速完成了資本、技術、人才等的積累,然后耗時兩年,調動3000多名技術研究人員共同開發打造了另一主業———汽車制造。目前公司的汽車產品已申請了多項國內外專利,完全從事一般貿易生產。自主品牌的“比亞迪”汽車已駛入中東、非洲、南美等多個國家和地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