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長期經濟保持“高增長低通脹”格局的對策
盡管我國中長期內經濟仍然有條件保持“高增長低通脹”格局,但同時我們也注意到,經濟運行中既面臨一定的通貨膨脹壓力,更存在一定的通貨緊縮風險,如何實現既好又快的增長,關鍵取決于今后宏觀經濟政策的準確把握以及體制機制的進一步轉變。為此,提出以下對策:
第一,繼續采取穩中偏緊的貨幣政策,促進總量平衡和結構優化。
流動性過剩是未來經濟保持“高增長低通脹”面臨的最大不穩定因素之一,考慮到經濟運行中通脹和通縮壓力并存的復雜形勢,短期內,貨幣政策要繼續“穩中偏緊”,一方面,繼續通過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及加大公開市場操作等綜合性手段,進一步收縮流動性;另一方面,應針對目前利率水平仍然偏低的情況,繼續提高利率,抑制貨幣需求。從長期看,要在嚴格控制信貸總量平衡的同時,要加大信貸結構調整力度,引導投資結構繼續優化,切實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與此同時,要利用當前有利時機,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
第二,促進技術進步,加快產業結構升級和增長方式轉變。
粗放式的增長方式對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形成了嚴峻挑戰,因此,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使“高增長低通脹”的格局得以持續,重點是要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為此,要不斷加大財政對科技的投入,建立健全對科技投入的穩定增長機制。同時要進一步健全財政科技投入的績效考核制度和科學評估體系,提高財政科技投入的效益。特別是針對目前企業普遍存在的重技術引進、輕消化吸收的現象,要發揮政府資金的導向作用,集中有限資金扶持企業的科技創新活動,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要充分利用民間資本充裕的有利條件,鼓勵社會資本介入風險投資領域,從而形成政府、企業、風險投資公司多種投資方式并存的格局;積極推進實施增值稅轉型改革。在總結增值稅轉型改革試點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在全國范圍內推行增值稅轉型改革,鼓勵企業加大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的力度,進一步加快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業,支持提高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水平,促進產業結構升級。
第三,加大公共服務領域投入,努力改善投資消費增長關系。
投資與消費增長不平衡已嚴重影響了國民經濟的良性發展。消費特別是居民消費是支撐國民經濟持續增長的源動力,單純依靠投資的過快增長來拉動經濟增長是難以持續的,因此,要繼續加強對固定資產投資的調控,盡可能把投資增長速度控制在15%-20%的適度增長區間。要加大消費主導型政策導向領域的投入力度。一方面,應進一步加大對文化、教育和公共衛生領域的財政投入力度,提高公共服務效率;另一方面,當前潛力最大的消費是服務業消費,改善投資與消費關系,要從增加政府對公共部門的投資著手,通過增加公共產品供給來促進居民消費增長,提高投資效率,這樣有利于經濟從投資主導型增長模式向消費主導型增長轉變。
第四,繼續加大對農業的投入,確保糧食安全和價格穩定。
農業穩定和糧食安全是實現經濟高增長低通脹的關鍵因素之一。為了確保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一要堅決落實并嚴厲執行國家耕地保護政策,今后要把濫占耕地行為上升到法律層面,把耕地損失控制在最低程度。二要繼續加大中央政府對糧食主產區的基礎設施投入,通過增加公共投資,降低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成本,進一步改善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鼓勵和保護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三要堅持宏觀調控和市場調節相結合,進一步加強政府對糧食市場和糧食價格的宏觀調控,通過有效的儲備糧吞吐調節機制,調控“賣糧難”和糧源緊缺的矛盾,維持糧食市場價格的基本穩定;同時,要通過加強宏觀管理,維護糧食市場秩序,避免不正常的競爭。四要建立支持農業生產的長效機制,達到保護糧食安全與農民增收的共同目標。
第五,加快推進財稅、收入分配以及資源要素價格形成機制的改革。
當前經濟運行中存在的許多突出問題如投資與消費增長失衡、內外經濟發展失衡等,都與經濟體制改革滯后和機制不完善有很大關系,最為突出的是財稅體制、收入分配以及資源要素價格等領域的改革嚴重滯后,這幾方面的市場化改革如不能加快推進,僅僅依靠宏觀調控只能治“標”而不能治“本”,因此,必須要用改革的辦法來解決長期制約中國經濟穩定協調發展的深層次問題,這樣,才有利于提高宏觀調控效率,有利于我國加快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但是,一定要注意把握好每項改革推出的時機和力度,避免引起短期經濟波動。(樊彩躍作者單位: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
“高順差、高外資流入代表的是中國經濟的外部不平衡,而外部不平衡的重要原因在于內部的不平衡。”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樊綱,在昨日(19日)舉行的“中國經濟發展高層論壇”上建言:應該通過“收租”、“分紅”、“降稅”等三項措施來解決我國經濟發展的內部失衡問題。
今年上半年我國經濟呈現高增長、高物價的態勢。經濟增長的支撐條件不斷改善,潛在經濟增長能力提高,高增長是供需條件發生變化的必然反映;物價漲幅雖然較高,但是CPI上漲具有明顯的結構性特征,不會引發全面通貨膨脹;經濟增長驅動力發生變化,出口需求和消費需求貢獻率提高,經濟增長的結構、方式以及質量正在向優化的方向轉變。預計三季度GDP增長11.4%,投資和消費均保持較快增長,但出口增速將有所減緩,外貿順差增長減慢將成為三季度經濟增長穩中有降的主要原因。今后一段時期,要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必須處理好節能減排和經濟增長的關系,處理好房地產調控中限制需求和增加供給的關系,處理好政府宏觀調控和市場調節的關系。
綜觀上半年的經濟運行數據,GDP增長過快、投資增速過高、銀行貸款增長過多是其中的重要特點。日前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指出,要把遏制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作為當前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
其實,就調控內容來看,在驅動GDP的三駕馬車中,出口并不具有可控性,或者說當前我國還不具備讓人民幣大幅升值去減少出口的經濟基礎,而消費又持續增長緩慢,因此,遏制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主要應從控制投資入手。而在我國間接融資主導的金融模式下,投資增長的背后就是銀行貸款的大幅增長。這樣看來,抑制銀行信貸增長過快在某種意義上就成了解決宏觀經濟問題的關鍵所在。
夏斌是在第二屆中國金融投資年會上作此表示的。他指出,要確認流動性開始緊縮的“拐點”,只有當出現商業銀行開始拋售央行票據的時候,才能意味著流動性緊縮的拐點出現。現在商業銀行的超額存款準備金雖然持續下降,但商業銀行還沒有拋售央票,說明商業銀行沒有完全到了資金緊張的局面。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超額存款準備金比例下降,僅意味著中央銀行操作目標的變化,而不是中央銀行宏觀調控的中間目標的變化。因此,超額存款準備金的下降,并不意味著貨幣供應量的下降,目前流動性仍然充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