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上半年,中國經濟繼續高速增長, GDP同比增長了11.5%。與此同時,CPI(消費者價格指數)同比上漲了3.2%,6月份更是達到了4.4%,從數據上看,中國經濟似乎已經呈現“高通脹,高增長”的過熱趨勢,有關經濟是“過熱”還是“通脹”的議論已經不絕于耳。那么,中國經濟增長是否“過熱”?是否會逐步步入通貨膨脹?上半年來,央行采取加息、提升存款準備金、削減利息稅等種種措施進行調控,這是否會給宏觀經濟發展“降溫”?
針對這一系列問題,本報記者分別采訪了十大經濟學專家。他們對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進行詳細解讀,“把脈”中國經濟。10位專家分別是: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宋國青教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主任張立群、中信證券( 71.95,6.52,9.96%)首席宏觀經濟分析師諸建芳,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曉蕾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殷劍峰博士、高盛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梁紅、雷曼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孫明春、中金首席經濟學家哈繼銘、花旗銀行中國經濟學家沈明高、摩根大通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龔方雄。
經濟過熱,還是逐步通脹?
記者:如何看待今年第二季度的宏觀經濟數據?中國經濟增長是否“過熱”,是否會逐步步入通脹?導致這些數據不斷創新高的深層次原因是什么?
本土專家看法
增長勢頭過快會發生過熱
宋國青:判斷當前經濟是否過熱,可以參看2季度尤其是6月份的生產水平是否超過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超過潛在生產能力。其實與上一輪宏觀經濟相比,從量級來看,現在的增長速度最多超過應有的GDP一個到兩個百分點。所以當前的數據還不能用來簡單判斷宏觀經濟的熱度;但從長遠來看,實際生產水平的增長率正遠超過了潛在生產能力的可想像的增長率;即使現在沒有過熱,但按目前的增長勢頭,過熱很快就會發生。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實際負利率產生“通貨膨脹加速機制”,由于目前利率漲幅趕不上CPI漲幅,導致實際負利率狀態刺激貨幣需求,從而導致固定資產投資等其他經濟指標擴張,進一步加速通貨膨脹的形成。如果沒有出臺相應的調控措施,對加速通脹過程予以抑制,情況將更加嚴重。
另外,目前推動物價上漲的真實動力還是貨幣供應問題。從更廣義的貨幣供應量M3看,其增速已經接近20%的水平,貨幣供應量的增大及流動性管控的缺口是目前CPI高位運行的主要因素。
應從持續發展的角度考慮
左曉蕾:從數字上來看,過熱與不過熱要有個參照物。因此要判斷上半年11.5%的增長是否過熱,首先要尋找一個參照物。從短期內來看,只能拿它跟去年的數據相比。如果說去年11.1%的增長是“平穩較快”的話,那11.5%也應該是“平穩較快”。
但短期內還要關注另外一些指標,“低通脹,高增長”應該是不過熱的,但還要注意到通貨膨脹的數據。本來我們就一直在低通脹的情況下運行,而且適度通脹也不是一件壞事,比如前半年3.2%的增長也還是反映了經濟的平穩,但是六月份的4.4%就要引起注意了,因為它呈增長的態勢,而且增長的態勢還比較大,“高通脹,高增長”這就是過熱的明顯表現。
從長期來看,過熱還應該從一個持續發展的角度來考慮,一個是潛在增長率,而潛在增長率則跟宏觀經濟的均衡條件有關系。宏觀經濟能夠平衡發展最重要的一個條件就是儲蓄要等于投資。中國的投資占GDP的比例已經到了30%、40%了,而儲蓄也差不多是這個數字。這兩個數字的接近說明了一個問題,也就是不能持續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