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輪試點選擇了政府補貼、商業保險公司運營的基本模式。對于試點未來的風險和可能的損失,中央財政并沒有給出任何“兜底”的承諾。
方案規定,此輪試點采取“自主自愿、市場運作、共同負擔、穩步推進”原則。補貼的盤子不小,但能否吸引到足夠的農民參保,仍是政府和企業共同擔心的問題。
中央財政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試點,目前已經進入實質性的實施階段。
試點啟動的標志之一,是一份《中央財政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試點管理辦法》(下稱《管理辦法》)4月下旬由財政部下發。據此,2007年中央財政將安排約10億元支農資金,用以補貼農民購買農業保險。
《財經》記者從財政部金融司獲悉,補貼內容界定得相當清晰。從地域看,僅針對內蒙古、吉林、江蘇、湖南、新疆和四川六個省區;從險種看,僅限于玉米、水稻、大豆、小麥和棉花等五種作物的種植業險;從對象看,補貼直接對應農民;從性質看,補貼僅限于保費;從補貼額度看,中央財政僅支付實際保費的25%。
補貼的內容看似有限,但是與去年全國農險全部保費僅為8億余元的規模相比,此次初試階段額度便已高達10億元,也顯示出中央高層對于打開種植業農險市場的意圖。
中央財政首度補貼
中國農業保險最早出現于上個世紀30年代,后一度停辦,1982年逐漸恢復。此后,農險業務在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中華聯合保險公司兩公司的嘗試和地方政府的參與下,在1992年曾達到歷史高峰。此后一路下滑,陷入了長期的萎縮狀態。
個中緣由,據保險專家庹國柱分析,最關鍵在于農業保險高風險、高費用、高費率和農民低收入之間難以彌合的鴻溝。因此,隨著保險公司陸續改制,股東對公司盈利情況必然提出要求,商業保險公司幾乎無一例外地選擇退出這一業務領域。
此輪試點是在中央政府的高度關注和有關部門的強力推動下啟動的。基于中國農業保險的特點,農民缺乏參保的熱情,各級政府財政補貼成為推動試點的關鍵措施。
以往各地的試點主要由地方財政支持,這是中央財政首度對農業保險提供補貼。根據方案,補貼將按照實際保單直接給予農民。
《管理辦法》規定,在試點省份省級財政部門承擔25%的保費后,財政部再承擔25%的保費。其余部分由農戶承擔,或者由農戶與龍頭企業,省、市、縣級財政部門共同承擔,具體比例由試點省份自主確定。各試點省份可以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適當擴大試點農作物的品種、保險責任的范圍,提高保障水平以及保費補貼比例。
最為關鍵的是,此輪試點選擇了政府補貼、商業保險公司運營的基本模式。而對于試點未來的風險和可能的損失,中央財政并沒有給出任何“兜底”的承諾,意在要求參與試點的保險公司根據風險情況精算保費,在政府補貼的前提下,通過市場機制實現自身利益。
保險公司響應
目前,中國人保、中華聯合保險公司、吉林安華等保險公司對此輪試點顯示了極大的興趣。試點方案并未指定公司參與此事。財政部官員表示,試點的開展方式和合作企業主要由地方政府自主選擇。
春耕季節已經開始,各有關保險公司正在抓緊時間設計保單,計算費率,預計具體條款及費率最快下周就能面世。如何制定合理的費率,保證服務質量和對農民吸引力的同時又能獲得合理的利潤,這是企業面臨的首要挑戰。
中國人保控股公司(下稱人保)4月12日在全系統下發了《中國人保關于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大力發展農村保險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提出了發展農業保險的長期規劃。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則重新成立了農險部。
據《財經》了解,目前各地分公司已經分別向當地政府遞交合作建議并展開洽談,力圖取得當地政府的支持,便于今后全面開展有關農險業務。
“大農險”想像
根據人保的構想,在爭取介入政府補貼的試點業務的同時,還要積極開展失地農民養老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民工人身意外保險等,形成所謂“大農險”格局。
常規意義上的農業保險,雖然風險偏高,利潤微薄甚至虧損,但企業寄希望于以此形成真正意義上的農險市場,令保險成為農民管理風險的日常工具,逐漸成為日常經營成本的一部分。他們認為,市場形成后,隨著農險需求擴大,還可借此發展一系列與種植養殖有關的儲運、品質等方面的責任保險。
基于農業保險的特性,企業和政府心態復雜。一方面,企業希望能夠借補貼東風,全面介入農險領域,因此不希望地方政府設置排斥性政策。另一方面,多位擬參與農險試點的保險公司有關人士表示,由于農險風險較高,利潤微薄,因此又不希望產生低價競爭的局面。
不過,方案規定了此輪試點采取“自主自愿、市場運作、共同負擔、穩步推進”的原則。補貼的盤子雖然不小,但能否吸引到足夠的農民參保,仍是政府和企業共同擔心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