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國經濟實現了高增長低通脹。但到年底,CPI似有抬頭態勢。今年物價總水平走勢怎樣?請聽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解析——
看2006年CPI的走勢:前三個季度漲幅分別為1.2%、1.4%、1.3%,到四季度卻達到2.0%,其中12月當月出現跳漲,達到2.8%。考慮到最近兩年,我國的物價水平一直在低位運行,因此人們對這一“跳”議論紛紛。
很正常
——近4年的CPI上漲率還不及17年平均水平的1/2
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認為,目前的價格走勢沒有異常。從2003年到2006年,國民經濟連續4年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長,同期CPI的漲幅分別為1.2%、3.9%、1.8%、1.5%,平均為2.1%。從1990年以來,17年的CPI平均漲幅為5.08%。也就是說,近4年的物價上漲率還不及17年平均水平的1/2。
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經濟有過兩次連續4年保持10%以上的增幅。一次是1993年到1996年,但同時伴隨著較高通貨膨脹。第二次是近4年,國民經濟實現了高增長,卻保持了低通脹,所以說,現在是90年代以來經濟運行最好的一個時期。
為何價格稍稍上翹,便引起人們對通貨膨脹的討論和擔心?姚景源認為這與我們的經歷有關。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經歷了兩次比較大的通貨膨脹,一次是在1988年至1989年,通貨膨脹率的峰值達到18%;另一次是1992年至1994年,通貨膨脹率的峰值達到24%。而通貨緊縮的陰影僅在1998年、1999年和2002年出現過,雖然當時通貨膨脹率出現負值,但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通貨緊縮,經濟還在增長。人們并沒有切身感受到通貨緊縮帶來的痛苦,卻對通貨膨脹帶來的財富縮水、生產力遭到破壞、眾多百姓生活水平受到影響記憶猶新,所以,中國人對通貨膨脹更敏感。
莫擔憂
——中國的供需結構平衡,宏觀調控為抑制通貨膨脹做出了重大貢獻
今年會不會出現通貨膨脹?姚景源認為不必擔心。他從供給與需求的關系、從宏觀調控以及結構調整等方面給出了四條理由。
一是從消費品看,我國早已全面轉入買方市場。有關部門監控的800種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產品無一短缺,全部處于供給大于需求、或者供求平衡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消費品價格很難上漲。二是從生產資料價格看,我國長時期是依賴投資拉動經濟,勢必形成大量的生產能力。因此,在生產資料這個領域,面臨的不是供給不足的問題,而是產能過剩的潛在風險。也就是說,生產資料也不可能出現因為供給嚴重不足而導致的價格大幅度上漲。三是企業對價格的內在消化能力在增強。去年CPI上漲1.5%,漲幅回落0.3個百分點,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3.0%,漲幅回落1.9個百分點。在這種狀況下,企業利潤仍然保持了30.1%的增長。價格在回落,而企業利潤在增長,這說明企業的利潤不是像以往那樣依賴漲價而獲得,而是由于企業自身素質的增強,從技術進步、從加強管理而獲得。企業競爭力的增強會有效地遏制通貨膨脹的發生。四是有宏觀調控。從去年的實踐看,中央政府的宏觀調控為抑制通貨膨脹做出了重大貢獻。中央銀行時刻把防止通貨膨脹做為其貨幣政策的最重要的目標,去年三次調整存款準備金率,今年才兩個月就調整了兩次。這種預調、微調,為防止通貨膨脹出現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不慌張
——我國糧食實現了連續三年大豐收,糧價上漲導致的CPI上漲不可持續
去年12月當月的CPI同比上漲2.8%、環比上漲1.4%,漲幅的確都是比較高的,而主要原因是糧價上漲。糧食和以糧食為主要原料的食品的價格在CPI的權重中占了1/3,所以糧價上漲勢必導致CPI的上漲。去年12月,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2.8%,其中,糧食價格同比上升6.9%,肉禽及其制品、蛋價同比分別上升13.4%和17.8%,影響食品類價格同比上漲6.3%,拉動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升2.1個百分點。
2006年,我國糧食實現了連續三年大豐收,但糧價仍然出現上漲,許多分析都提到了國際市場的因素。
2006年末的糧油漲價的確有國際糧油價格大幅上漲的背景。其原因一是當年全球糧食預期減產,主要品種減產預計在4%以上;二是石油價格上漲導致用玉米、豆油、菜子油等生產生物質燃料數量增加,擴大了對糧食的需求;三是期貨市場炒作的影響。在經濟全球化的情況下,國際市場的減產和糧價上漲一定會傳導到國內。此外,雖然我國糧食總量增加了,但畢竟糧食供求還處于“緊平衡”的狀態,糧食品種的結構上還有不足。
那么,糧價上漲導致的CPI上漲有沒有可持續性呢?
我國糧食產量歷史最高紀錄是1998年的近10200億斤;近年來產量最低的是2003年,為8614億斤。所以,2004年CPI漲幅達到這4年的最高點——3.9%,出現了通貨膨脹的風險。為什么在2005年又回落到1.8%呢?姚景源說:“就是因為黨中央、國務院加大了對糧食種植的扶持力度,這幾年我們出臺了多少有助于糧食增收的政策!從減免到取消農業稅,對農民種糧從間接補貼轉為直接補貼,對農民使用的良種、農機具都給予補貼,等等。所以,從2004年起,連續三年糧食保持大豐收,去年總產量達到9949億斤,接近歷史最高水平。所以,今年糧價可能是趨穩的走勢,不可能連續、大幅度上漲。”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目前我國糧食庫存充裕,而國際市場價格的影響有限,可以說,今年不可能因為糧價走高而導致通貨膨脹大幅上升。
有信心
——對通貨膨脹應保持足夠警惕,政府已積累了足夠防止和治理通貨膨脹經驗
去年拉動物價上漲的兩大成因,一是糧價,二是服務類價格。隨著水電、燃氣等資源價格形成機制的改革、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資源產品的價格會繼續上漲,這會不會推動物價的上漲?
姚景源分析道,服務類價格中有相當部分是政府管制的,特別是資源、能源類的。深化改革固然要放開一部分價格,但經驗告訴我們,放開后的價格往往在經歷上漲后又在市場的作用下回歸到合理區間。而且正因為是政府管制的,所以,宏觀調控定會把握力度,政府不可能讓服務類價格過高過快增長而導致通貨膨脹出現,從而影響經濟的穩定運行、影響群眾的生活水平。從以往宏觀調控的實踐看,我們完全可以做到這一點。
對通貨膨脹,人們應該保持足夠的警惕。因為,通貨膨脹不是單純的物價上漲而導致財富縮水,更重要的是它擾亂了價格信號,從而會導致市場機制失靈。市場是通過價格信號來配置資源的,當通貨膨脹到來時,價格信號混亂,企業家就無法根據價格信號去決定投資的去向,消費者也無法根據價格信號來決定自己的消費行為。在破壞市場機制運行的同時,通貨膨脹還會使人們無法對未來進行預期,從而影響到投資者和消費者一系列的當期經濟行為。
姚景源認為,我們一方面要進一步認識通貨膨脹深層次的危害,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歷過兩次大的通貨膨脹,中國政府積累了很多防止和治理通貨膨脹的成熟的經驗,辦法和手段很多也很靈。所以說,我們不怕通脹,人們對此應該有足夠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