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唐卡是用彩緞裝棱成的一種卷軸畫,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濃郁的宗教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歷來被人們視為珍寶。
西藏唐卡起源于何時,有待進一步考察研究。就西藏繪畫藝術而言,其歷史大體可以追溯到吐蕃早期。據藏史記載,早在兩千多年前修建的西藏第一座宮殿——雍布拉康的墻壁上就繪有壁畫。公元7世紀,吐蕃王朝崛起,贊普松贊干布統一全藏,揭開了西藏歷史新的一頁。松贊干布先后與尼泊爾尺尊公主和唐文成公主聯姻,加強了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交流。在這前后,吐蕃王朝相繼修筑了布達拉宮、帕邦喀宮、強巴明久林宮、扎瑪宮、龐塘宮等華麗的宮殿,建筑規模空前雄偉,為裝飾這些宏偉的宮室,需要更多的人來從事繪畫活動,大大促進了西藏繪畫藝術的發展。據五世達賴所著《大昭寺目錄》一書記載:“法王(松贊干布)用自己的鼻血繪畫了一幅白拉姆女神像,后來蔡巴萬戶長時期果竹西活佛在塑白拉姆女神塑像時,作為核心藏在神像腹內。”這是我們所見唐卡最早的記載?,F在這幅唐卡已不復傳世,但從西藏繪畫藝術來看,唐卡是在松贊干布時期興起的一種新的繪畫藝術是可以肯定的。在這個時期,不但有長期發展起來的壁畫藝術作為基礎,而且在與鄰近地區的文化交流中,自然會吸取其他民族新的繪畫藝術來豐富自己,特別是佛教的傳人,佛畫藝術隨之發展起來。于是一種作畫隨意、不受建筑限制、便于懸掛、易于收藏,也有利宗教宣傳的新的繪畫形式,也就應運而生。自此以后,唐卡和壁畫這兩種不同的繪畫形式就比翼雙飛,成為西藏繪畫史上兩顆鮮艷的明珠。
西藏唐卡源遠流長,內容豐富,數量可觀,但由于社會的各種 動亂,唐宋時期的古老繪畫保存下來的唐卡已不多見。在薩跡寺保存有一幅叫做“桑結東廈”的唐卡,上畫三十五尊佛像,其古樸典雅的風格與敦煌石窟中同時期的壁畫極為相似,據說是吐蕃時期的作品,是極為罕見的一件珍貴文物。宋代的唐卡,在布達拉宮見到三幅,其中兩幅是在內地訂做的繹絲唐卡。帕瑪頓月珠巴像的下方有藏文題款,意思是說江村扎訂做這幅唐卡贈送其師扎巴堅贊。扎巴堅贊是薩迦五祖的第三祖師,公元1182年繼任薩迦達欽。另有一幅貢塘喇嘛相像,貢塘喇嘛相生于公元1123年,死于1194年,他的這幅近乎寫生畫的繹絲唐卡,也屬宋末的作品。還有一幅米拉日巴的傳記唐卡,主要描繪米拉日巴苦修的情節,樸實而簡括的構圖,據有關行家鑒定,系宋代的一幅繪畫唐卡。蓮花網目觀音像,畫面不求工細富麗,而以清秀的色彩渲染主題,堪稱元代的代表作。
明清兩代,中央政府為了加強對西藏地方的統治,采取敕封西藏佛教各派首領的辦法,明封八王,清封達賴、班禪及呼圖克圖即是這種管理的具體實施。這些措施對西藏社會的安定和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都是有利的。西藏的唐卡藝術也隨著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峰。這個時期的唐卡,一是數量明顯增多;二是形成了不同風格的畫派,這是西藏繪畫長期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西藏繪畫藝術更趨成熟的表現。大體說來,前藏的唐卡構圖嚴謹,筆力精細,尤擅肖像,善于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后藏的唐卡用筆細膩,風格華麗,構圖講究飽滿,線條精細,著色濃艷,屬工筆彩的畫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