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家住安定門附近柴棒胡同47號院的董小平發現胡同口的舊鼓樓大街變得漂亮了:原本狹窄的馬路已經拓寬,道路旁幾近坍塌的院墻重新修葺,恢復成了老北京特有的灰磚矮墻,路邊新辟的綠化帶內綠草夏花輝映。“這路現在好走多了,沿著這中軸線一路向北,我都可以騎車到鳥巢了。”董小平對建設中的奧林匹克公園也充滿期盼,“不論鳥巢還是水立方,都是中軸線上的標志性建筑啊!”
26公里中軸線串起奧運傳奇
中軸線向北,走過北四環北辰橋,就是正在如火如荼建設中的奧運工地。作為2008年北京奧林匹克運動會主會場的“鳥巢”,是一座以巨大的鋼網圍合,如樹枝般包裹著的大型建筑,其形態如同孕育生命的“巢”,也更像一個搖籃,寄托著人類對未來的希望。而充滿魔幻色彩的水藍色建筑水立方在西邊與其毗鄰,國家體育館則位于奧林匹克公園中心區的南部,與“鳥巢”和“水立方”比鄰而居。
“這些都是奧林匹克公園的一部分,從這個公園,到鐘鼓樓、景山、故宮,再向南延伸到永定門,就是串起我們北京歷史、現在與未來的中軸線。”說到正在建設中的奧林匹克公園和北京中軸線規劃方案,北京市規劃委員會總規劃師、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施衛良感觸良多。
“我們最初的設想是希望將傳統的中軸線作為骨架,向南、向北延伸。”施衛良回憶說,當初的設想是北京已經有了以奧體中心為主的亞運村區域,奧運村規劃則是在此基礎上的延伸,最終形成一個以體育文化為中心的多功能活動區域。
經過反復篩選,最終選中的規劃方案名為“龍行水系”。據施衛良介紹,北京奧林匹克公園位于城市中軸線北端,規劃總用地約1159公頃,分為森林公園、中心區和四環路以南區域三部分,集中了11項奧運比賽和10個奧運場館,并包括奧運村、國際廣播電視中心、主新聞中心等重要設施。
在奧林匹克公園藍本中,北端的森林公園中湖泊與奧林匹克運河組成一條巨大的水龍,從而和北京古城內中軸線西側的水龍——什剎海、中南海遙相呼應,形成對稱性布局。鐘鼓樓、地安門、前門、永定門是老北京的中軸線,而在這條中軸線的北端,就是奧林匹克公園。已延伸至26公里長的北京城市中軸線成為一個人文與山水相融的整體。
“這種以自然水系、人工建筑和環境相結合的布局,體現了空間與環境的和諧,也是歷史與現實、傳統與現代的有機結合,再加上藍天、碧水和青山,以及體現現代高科技水準的體育運動比賽場館,形成了一種時空交錯的聯系,穿梭于過去與未來的歷史空間中。”施衛良說。
“人文奧運”理念 延伸北京文脈
“‘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的三大理念中,北京最具優勢的就是‘人文奧運’,而舉辦奧運會和落實人文奧運成功的代表作就是中軸線的延伸。”
北京社科院體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金汕告訴記者,曾為北京城市規劃投入畢生精力的侯仁之教授曾經說過,北京的城市規劃建設中有三個重要的里程碑,一是紫禁城,它是封建社會宮殿建筑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組建筑群,是歷史上封建皇權統治的中心,無論在文化上還是古跡上都舉世聞名;二是天安門,新中國把一個舊時代的宮廷廣場,改造成一個人民的廣場,給北京帶來了一個全新的景象,這在北京城市建設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第三個里程碑就是國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和亞運村的建設,這是對北京城傳統中軸線的延伸,代表著北京開始走向國際、走向世界。這三個里程碑歸結起來,都在北京城傳統的中軸線上,都與北京城的中軸線相關。
“其實觀察歷史上的中軸線,我們就會發現,它也在隨著歷史和文化的變遷而完善。”金汕曾經仔細研究過北京城市建設變遷,他認為,元大都中軸線奠定了北京城的格局,一是貫穿城市南北的中軸線:二是棋盤形狀的城市街巷格局。明北京城中軸線繼承了元大都把皇宮主要建筑都排列在中軸線上的做法,同時有了創新。“清代也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進行繼承和創新,因此我們當代人更應該在尊重歷史、延續歷史的前提下發展。現代化絕不是拋棄歷史,相反是尊重傳統、尊重歷史,拋棄歷史就是拋棄未來。丟掉了文化的本土化,不可能在經濟全球化中爭得一席之地。”
在金汕看來,北京重點規劃設計舊城內的鐘鼓樓、地安門、前門、永定門,突出了中軸線的對稱嚴謹、壯觀開闊的文化特色。而奧林匹克公園的藍本,同樣反映了這一思想。在中軸線北頂端,是一條規劃為2.3公里長的“千年步道”,步道上是中華文明上至三皇五帝,下至宋元明清各歷史時期的標志物。藍本中,這條古今罕見的城市輪廓線向北“化入山水之中”,更使得傳統山水文化步入現代。
“曾有人認為奧運場館的現代化設計,與中軸線上其他傳統建筑的反差過于強烈,但我卻認為這更體現了新北京的新形象,”評價奧林匹克公園和北京中軸線規劃時,施衛良更看重新規劃對北京文脈的延伸作用:“如果說紫禁城象征了北京的悠久歷史,奧林匹克公園就是新北京發展的體現,兩者為北京營建了一個鮮明的城市形象。”(劉墨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