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表示,已經出現產能過剩現象,各地投資沖動需要減緩
備受關注的《煤化工產業規劃》(下稱“規劃”)有望今年底或明年初出臺。該領域投資初顯過熱的跡象有望得到扭轉。
在上周六在北京召開的“煤炭和煤化工國際峰會”上,國家發改委產業司副司長侯世國透露了上述消息。
此前有傳聞稱,中國將停止在建的煤化工項目和糧食乙醇燃料項目。但此后相關部門出面澄清,表示不會叫停國家已經批準的項目。
據會上多家企業人士表示,該規劃一直遲遲未出,一個原因是地方規劃和中央規劃中一直存在不同考慮。各地煤化工項目上馬熱情高,但中央層面從全盤、長遠考慮認為,煤化工后加工和應用市場開發比較慢,各地投資高漲已導致產業產能過剩跡象。
以其中的煤制油項目為例,侯世國指出,2006年甲醇生產能力為760萬噸,但目前在建產能已達2000萬噸以上。
如今,國內最大的煤制油項目是神華集團耗資100億元在內蒙古鄂爾多斯生產的煤直接液化項目,將于今年內投產,第一期可以生產108萬噸油當量。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院長顧宗勤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指出,在世界油價高企的背景下,煤制油理論上被市場看好,但實際操作中,存在諸多問題,國家發改委制定該項規劃迫于平衡各方利益,需減緩各地投資沖動。
作為規劃參與者之一,顧宗勤還指出,規劃中將對外資投資中國煤化工產業的參股比例有所考慮。
目前,受到關注的是煤化工中的新技術:煤氣化和煤制油的產業發展。去年,國家發改委牽頭的替代能源研究工作小組指出:以煤為基礎,多元化發展,重點發展醇醚燃料可能將成為最近幾年替代能源發展的主要內容。
該結果讓相關企業備受鼓舞,也引發了一輪投資高潮。各地尤其是富煤地區已經紛紛上馬多個煤化工項目,勢頭的高漲使相關部門開始擔心產業生產能力過剩。
同期,國家發改委又下發了《關于加強煤化工項目建設管理促進產業健康發展的通知》,通知規定,一般不應批準年產規模在300萬噸以下的煤制油項目、100萬噸以下的甲醇和二甲醚項目和60萬噸以下的煤制烯烴項目。政府開始通過政策調控該領域的投資過熱現象。
顧宗勤告訴記者,目前市場投資熱度較高的是煤制油,即煤炭轉換甲醇。甲醇可直接摻入汽油成為原油的替代產品。但甲醇作為汽油排放的尾氣對人體健康有一定的影響。
他還指出,雖然整體產業規劃尚未出臺,在各地市場上,仍然有企業私自生產煤制油,還出現了不按科學操作的無序競爭、油品市場失控等現象。
目前,煤炭在中國一次能源構成中占主導地位,同時我國石油資源短缺,為保障石油供給安全,將煤炭資源轉化為油品成為一種重要的戰略性舉措。但該產業前景雖好,顧宗勤卻認為,尚有技術以及下游深化等問題,產業的真正發展可能將是3~5年之后,目前投資存在一定風險。(宋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