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香港《經濟導報》載文指出,中國制造業經濟總量占全球的6%,但研發投入只占全球的0.3%。在制造技術領域,中國的專利發明數只有美國、日本的三十分之一,只有韓國的四十分之一。文章寫到,要想達到2020年中國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高到60%左右的目標,中國必須在政策扶持上有重大突破。
“創新是現代經濟增長的核心。”1912年,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系統地研究技術進步促進經濟增長的內在機制,第一次提出創新概念。
進入20世紀以來,一種有別于傳統的“資源型”、“依附型”的國家發展新戰略亮相:以科技創新為發展之本,依靠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形成強大的競爭優勢,這樣的國家被稱作“創新型國家”。
其實,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一些發達國家已經逐漸意識到,綜合國力的競爭已集中到創新領域,并以科技創新的成果轉化以及高新技術產業化為公認競爭的關鍵。因此,各國政府紛紛制定新的創新政策,走創新型發展之路。
中國經濟增長長期以來主要依賴資源、資本和勞動力等要素投入的驅動,隨著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能源、資源、生態環境對經濟增長的約束也逐步加大。提高創新能力,真正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迫切而重大的政策選擇。于是將“自主創新”鑲嵌于未來戰略棋局的重要位置,對中國來說,實是時勢使然。
文章指出,不容諱言的是,試圖由從制造大國向強國轉變的中國目前依然以廉價勞動力、資源消耗、優惠政策博得在世界中的競爭優勢,而在原創能力和關鍵技術自給等方面則相形見絀。有關數據顯示,中國科技創新能力在世界49個主要國家中僅居于第28位。
今年的全國科技大會提出,中國未來15年科技發展的目標是,2020年建成創新型國家,使科技發展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有力支撐。“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指出,到2020年,中國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要提高到60%左右,研發投入占GDP比重要提高到2.5%。
這一次,中國的路要走多遠?
文章稱,提高創新能力,真正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重大政策選擇。要想達到2020年中國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要提高到60%左右,中國企業該如何加強技術創新能力?
首先應進一步推進現代企業制度的改革,特別是所有者在位的問題、治理結構的問題等等。在這些問題解決之后,應當打破產業和行業的壟斷,特別是行政性壟斷,使得更多的不同所有制企業,在這樣的一個領域中,通過競爭開放,來促進創新的實現。另外是要通過組織的淘汰來實現技術創新。在現在的市場競爭環境下,產品的淘汰比較激烈,但市場競爭的本質并不僅僅是一種產品淘汰,關鍵還是要通過組織的淘汰來實現。而國有企業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是,大量的資金通過政府來投入,政府即使在企業虧損的情況下,也會通過財政的援助使這個企業能夠繼續存在。這種通過財政補貼來維持企業的辦法,對整個市場的整肅極為不利。如果沒有組織的淘汰,實際上,對產業的發展、競爭秩序的維護和促進國有企業技術創新,都會產生非常消極的影響。
其次是政府應有力推動。政府應開辟多種渠道,增加技術創新投入。根據中國經濟的總體實力和創新發展的需要,進一步提高研發費用占GDP的比重,大體上應保持達到發達國家一半左右的水平。同時還要加強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政策引導,集中支持一批對行業發展和產業升級起重要作用的關鍵技術開發,在技術創新過程中逐步引導企業加強機制建設。
國務院不久前公布的《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的若干配套政策》,從財稅金融政策、產業政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政策與知識產權保護政策等四個方面力促中國科技體制改革的推進。在前不久落幕的全國科技大會上,發改委、財政部等“實權部門”都被請去,相信改革配套措施將在不久的將來陸續推出。中國離創新型國家有多遠?答案或許就在這一項又一項的改革舉措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