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組織的“中國企業500強科技自主創新問卷調查分析報告”于近日發布。調查報告顯示,目前我國企業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主體地位并不突出,激勵制約機制不完善、高素質技術人才缺乏、創新意識缺乏是阻礙企業進行科技自主創新的主要內因,缺乏創新的社會氛圍和技術市場不健全是阻礙企業科技自主創新的主要外因。
我國企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令人擔憂
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常務副會長張彥寧指出,我國的科技創新能力與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
從研發經費投入上看,去年我國共投入了約186億美元,略高于加拿大和韓國,但只是美國2846億美元的6.5%,日本1353億美元的13.7%。1993~2003年10年間,我國研發費投入總額由1993年的占世界第14位上升到2003年的第6位,但研發費投入占GDP的比例2003年僅為1.31%,遠低于歐、美、日、韓、以色列。
從企業占有知識產權上看,外國企業的強項主要在于長期堅持技術研發并持有大量專利等知識產權。目前國際上90%的專利掌握在美國、日本等國的跨國公司手中。日本每年發明專利申請高達40多萬件,美國20多萬件,德國15多萬件。IBM、杜邦、日立、西門子、飛利浦等大公司目前擁有有效專利數萬件,每年發明專利申請有上千件,有的高達1萬多件。相比之下,我國企業的差距很大。
從重要行業的裝備上看,根據我國科技部的一個報告,我國光纖制造設備的100%、集成電路的85%、石化設備的80%、紡織制造設備的70%、高端醫療設備的90%~100%都依靠進口。2004年,我國生產手機2.3億部,彩電7300萬臺,DVD 1億臺以上,在規模上都處于世界首位,但這些產品附加值最高的核心芯片全部都依賴進口,我國企業的利潤空間越來越小。
從企業的科研費投入看,國家統計局最新的經濟普查顯示,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僅一成多開展科技研發活動,代表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研究與實驗發展經費僅占企業銷售收入的0.056%。2004年末,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開展科技研發活動的有32924個,占總數的11.9%。中國電子百強2004年研發總投入約為37.6億美元,而IBM、諾基亞、三星公司年度各自投入都在50億美元以上,海爾、華為、中興通訊、TCL、海信、上廣電、聯想、北大方正等國內走在前列的企業,與之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日、韓在引進與消化、吸收和再創新的投資之比為110左右,而我國在2003年僅為10.078左右。
張彥寧指出,雖然我國與發達國家在科技創新能力上的差距是長期積累形成的,不是短時期就可以全面趕上的,但如不奮起直追,差距可能還會拉大。
企業要爭做科技自主創新的主體
近百年世界產業發展的歷史表明,真正起巨大推動作用的技術幾乎都來自企業。當今世界科技研發投資的80%、技術創新的71%,均由世界500強企業所創造和擁有,62%的技術轉讓在500強企業間進行。美國85%的研發、60%的應用研發在企業進行,美國政府投入的經費在全部研發經費中占29%,企業占66%,日本則分別為19%和72%。在市場經濟中,企業具有其他各類機構無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千千萬萬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得到提升,才能使國家整體創新能力得到增強。
張彥寧認為,從我國當前發展進程看,要突出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這幾種主要形式。一是不同企業要按各自發展水平、實力等具體情況加以選擇和定位,按照自身發展目標和技術研發實施計劃,努力在各種形式的創新中尋求新的突破。二是大型企業及企業集團要起領軍作用,瞄準企業長期發展目標,按照國家政策的指向,帶頭多搞集成型創新,以發展自主的關鍵核心技術為主,廣泛與其他企業特別是相關配套的中小型企業合作,針對主導產品,開發系統性的集成式的自主創新技術。三是有條件的優勢企業要不斷加大人才和資金的投入,著力培養和吸納研發人才,特別要重視牽頭人、領軍人才的發掘與培養,與國家科學發展規劃緊密結合,設立研發中心,開發中長期的應用技術和有關的基礎技術,勇于攻克主導產品的核心技術,在單項和綜合實力上追趕和超越國外跨國公司,發展潛在的市場需求。四是科研型企業是自主創新的專業性隊伍,有獨資開發科技產品的能力,在新的發展階段,更可以發揮獨特的作用。五是多數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面對市場千千萬萬商品需求,要堅持現場生產活動中發現和改進實際問題,重視上下工序的互動,特別是在零部件生產和小商品生產中不斷創造出新的技術,堅持引進項目、合作項目中的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嫁接式發展途徑。充分利用已有的基礎實現接力式的再提高,逐步培育成為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專利。
自主創新面臨知識產權和品牌的挑戰
我國加入WTO后的5年過渡期將要結束,面對更加開放的市場和直接的競爭,我國企業自主創新在知識產權、品牌等方面面臨著更加尖銳的挑戰。
知識產權是企業無形資產,是企業品牌的主要支撐點,它的有效開發和經營管理是推動企業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西門子公司在全球設有12個知識產權管理部,400多名知識產權管理人員管理該公司15萬項各類知識產權。飛利浦公司在全球設有10個知識產權辦公室,共有150名專職管理人員管理該公司6.5萬個專利、21萬個商標和4000個外觀設計。三星公司在全球各地有17個研發中心業務,擁有3萬多名研發人員,約占全部員工的1/4左右。IBM公司在2002年光是專利費就坐收17億美元。
張彥寧指出,中國企業要擺脫受制于人的局面,最重要的是要靠自主創新,實現科技上的獨立。目前,一些科技發達國家想方設法阻止中國獲得可能有軍事用途的商業技術,而國外跨國公司也不愿將先進技術賣給作為潛在競爭者的中國。面對嚴密的法律制度及高度關注知識產權保護的對手,中國企業必須提高對知識產權、專有技術、商標使用權的合法擁有能力及管理能力,并強化專業的法律知識等基礎工作。否則在對外合作中將支付高昂的成本和學費。
國資委國有企業監事會主席段瑞春認為,我國企業的技術創新缺乏歷史積累將是一個挑戰。“重大裝備和基礎軟件依靠進口;高技術領域處于外國專利保衛當中;核心技術的知識產權受制于人。如果不能夠培育自己的知識產權產業,將在關鍵技術方面有與跨國公司拉大的危險。”他說。
在段瑞春看來,中國企業面臨的更大挑戰來自于自主品牌。他認為,品牌建設的成敗關系到企業的存亡興衰。中國企業的品牌戰略還處于起步階段,廣泛的市場被凝聚著巨大無形資產的外國企業所主導,豐厚的利潤在諸多的環節流失,所以中國不能創建和打響自己的自主品牌,將逐漸失去國際和國內市場的財富優先分配權。
“現在我們有些企業在品牌方面也有一些誤區,認為經濟全球化,品牌也是全球的。我們的牌子賣不出去,貼別人的牌子就可以賣出去。”段瑞春說,現在一個嚴酷的事實,就是發達國家跨國公司運用知識產權作為著名品牌的支撐,從產能擴張、技術擴展到品牌擴張,發展中國家民族品牌空白,只能沉淀產業低端,依附外國從事能耗高、污染重、附加值低的加工環節,換取微薄的利潤。
段瑞春指出,在知識產權領域有一些人不主張講品牌,說品牌不是知識產權,這是錯誤的。具有高度知名度、信譽度、美譽度和影響力的品牌,是創新成果的體現,是多維知識產權的融合與集成,是強大的生產力,是精彩的知識產權。進入市場交鋒的不是企業,而是企業的品牌。接受社會公眾認同的也是品牌。所以企業創新成果和知識產權最終要落實到品牌上。“沒有一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跨國公司,拿不出依靠創新支撐和引領的、具有知識產權支撐的國際著名品牌。”(記者 劉寶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