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本報報道我國企業參加五大國際車展情況引發的思考,記者走訪了對企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緊迫性有著親身體驗的青島海信董事長周厚健,這段有關“走出去”的訪談,也從他參加一次國際展會的感受開始。
2003年,周厚健從美國CES展會上回來后,在海信的內部會議上分析說:“13年以前,我第一次參加CES博覽會,那里聚集著世界最強企業展示的最好產品,當時我看到了韓國企業和日本企業的技術差距;而13年以后的今天,我所看到的是中國企業與韓國企業的差距。這種差距不僅是技術上的,甚至是‘產品概念和技術概念’上的……”
周厚健談到,海信深切地感受到,當務之急是兩個“盡快”:其一,盡快大幅度提高企業的勞動生產率;其二,盡快進入一個“思路明確、機制優越”的技術開發狀態。海信在樹立自主創新主體意識基礎上的芯片研發,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展開的。
“表面上看,影響我們‘走出去’的最大難點是核心技術缺乏,但本質是創新理念與機制的不適應?!敝芎窠≌f。
他介紹,“海信一直秉承這樣的理念————核心技術可以追,但步驟無法省略。面對短期效益和長期利益的矛盾、面對重市場還是重技術的選擇,海信堅持‘技術立企’。為了鼓勵管理層特別是技術管理層胸懷大志,樹立追求一流技術的價值觀,視知識產權為最高財產,把技術創新作為核心競爭力,我們規定:各級管理者要高度重視技術投入及開發隊伍建設,防止掏空企業技術資源的短視行為發生?!?/p>
為發揮自主創新的主體作用,海信不僅在理念上強調自主創新,更從機制上確立了自主創新的核心地位,其“技術孵化產業模式”就是這樣的機制。周厚健介紹說,海信集團技術中心充當著海信集團人才、新產品和新產業孵化器的角色,每一個技術創新項目都有明確的目標定位,以目標拉動來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海信的每項規劃都遵循著“人才引進————建立課題組————建立研究所————新的公司”的程序,先在技術中心設立研究所,待技術、人才和組織基礎逐步完善后孵化為新的公司。這種獨特的發展模式有效地克服了企業快速擴張過程中的“泡沫現象”,保證了海信旗下衍生出的企業都具有扎實的技術根基,既可以做到產品和人才同步培養,使企業走向市場后能很快進入角色,更可以避免由于決策失誤帶來的損失。1993年以來,海信涉入的新產業如空調、計算機、軟件、防火墻、冰箱、移動通信等公司,無一例外都是按照這一模式孵化成功的。
周厚健進而談到,“國家現在對企業自主創新非常鼓勵和支持。我們自主研發數字芯片,國家專項支持加上各級政府獎勵,總計近2000萬元,對我們出更多的自主創新成果起了非常大的激勵作用,海信自己也投入了3000萬元?!?/p>
“企業自主創新的外部環境需要進一步完善,譬如協作問題?!敝芎窠≌J為,國內有很多高校、研究所、公司的技術開發成果幾乎都沒能及時產業化,大多處在實驗室階段,即使走出實驗室也往往因為缺乏整機廠的配合而很快過時。為什么?一是單體投入較少,技術人員規模小,開發周期長,難以攻克技術難題;二是行業內缺乏協作,包括整機廠的協作,難以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為了技術,三星可以與索尼合作,夏普可以和日立合作,LG可以和飛利浦合作,而國內企業間的合作還遠遠不夠。
“我國的家電產品在產出上絕對第一,這意味著一個巨大的采購市場。試想,如果企業之間通力協作,合資建屏、合做芯片、合做機芯,就完全可以牢牢地控制全球核心部件供應價格的走勢,形成用市場換成本的優勢,同時也完全有可能用3年至5年時間,在核心技術上迅速縮小與外國企業的距離,更好更快更多地‘走出去’。要構建這種大范圍的協作機制,不是哪個企業力所能及的,這同樣離不開各級政府協調與支持,這樣就有助于進一步發揮企業自主創新的主體作用?!敝芎窠∵@樣表達他對企業間通過協作達成共贏的期盼。 本報記者 劉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