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2月3日電(記者 俞錚)10年前,中國制造的高性能計算機就是白送,用戶也未必接受。而目前運算能力最強的國產超級計算機曙光4000A被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評為全球超級計算機十強之一。
每秒峰值運算速度達11萬億次、LINPACK(國際公認的計算機計算性能判斷標準)實際運算速度超過每秒8萬億次的曙光4000A是首次躋身世界超級計算機十強的中國產品。
主持超級計算機研究開發的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所長李國杰3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凡是國家戰略急需而國外又對我們禁運或限制發展的高技術產品,比如高性能計算機、計算機中央處理器、光電子器件等,我們都要力爭做上游技術和產品。”
曙光4000A研究成果實現了多項全球第一,并擁有31項發明專利,這是中國計算技術領域從未有過的紀錄。
中國人研制自己的超級計算機肇始于1983年的“銀河1號”巨型計算機,它的運算速度達每秒1億次。超級計算機的發展歷程是中國強化發展戰略高技術的一個縮影。1986年3月,王大珩等4位科學家給中央寫信,提出要跟蹤世界先進水平,發展高技術的建議。自此形成的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被稱為“863計劃”。
“863計劃”從世界高技術發展趨勢和中國的需要與實際可能出發,堅持“有限目標、突出重點”的方針,選擇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海洋技術等8個領域20個主題作為中國高技術研發的重點。
“863計劃”實施20年間,已實現從跟蹤模仿向自主創新轉變的態勢。在前沿創新和關鍵技術突破方面,中國科研人員掌握了一批核心技術,占據了技術制高點,縮小了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在高性能計算機、中央處理器、功能基因組、生物芯片、體細胞克隆技術、納米材料制備技術、自動化技術等方面,大大加強了自主創新能力。
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說:“對于信息技術,我們采取開發擴散戰略,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在生物、材料、納米等高技術領域,我們采取跨越式發展戰略,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技術產業新增長點;在既關系產業競爭力又關系國家安全的航天、激光等戰略高技術領域,我們采取自主創新戰略,加速形成我國高技術自主創新能力。”
盡管“863計劃”極大地推動了高技術領域的技術進步,但與經濟高速增長相比,高技術產業進步步伐還不夠大,在某些領域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仍在拉大。
路甬祥說,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國家戰略高技術發展目標不集中,自主創新能力依然不足,國家有效投入嚴重不足,缺乏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戰略高技術及產業化國家創新體系,知識產權開發利用體系不完善。(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