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指出:“科學技術發展,要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不斷增強企業創新能力,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我國的各類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細胞組織,要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為發展國民經濟做出更大貢獻,必須走自主創新的發展之路。
一、企業自主創新的特點
創新可分為宏觀創新和微觀創新,即國家科技創新和企業技術創新。企業的技術自主創新,指的是主要靠企業內部的研究開發力量,相對獨立自主地進行技術的研究開發及其他創新活動。
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需要把握以下三個特點。
一是企業是自主創新的主體。企業的自主創新,是企業為適應生產發展和市場需求,以提高經濟效益為目的的科技創新活動。這一活動既是新技術、新產品的開發,又是新市場的開拓,因此既有技術創新能否成功的風險,又有能否經得起市場考驗的風險,也就是說,有很多不確定性和不可控因素。企業自主創新面臨高競爭,要求高投入、搶時間、趕速度,在技術領域領先于競爭對手,以保證獲得技術創新所帶來的超額利潤。所以,企業的自主創新只有戰勝高風險,引領技術和市場的潮流,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企業作為技術創新的主體,所需的高投入必須自己籌集。
二是企業自主創新必須著眼于產業化。伴隨著經濟全球化,企業自主創新的戰略越來越體現在自主知識產權的價值和核心競爭力強弱方面。在世界性的企業自主創新浪潮中所涌現出的新一代創新巨頭無不是領軍企業。很多跨國公司或者分拆自己的子行業,或者加大力度推動產業整合,或者擴展自己的核心產業,或者與其他巨頭建立戰略聯盟,謀求的正是產業發展不同階段上的主導地位。企業如果沒有自主創新的能力并形成產業化,必然受制于人,甚至在產業發展格局中被逐步淘汰出局。
三是企業自主創新是技術與管理、經營和組織的良性互動與有機整合。企業自主創新是相對獨立的一系列活動的動態的綜合過程,不僅需要組織好人、財、物、信息、技術等資源,而且要保證管理更有效率,使得所推出的新產品、新工藝更好地實現商業化和產業化,推動整個產業的發展。若沒有各個環節、職能之間的良性互動,企業自主創新就很難實現。企業自主創新的模式很多,但無一例外地都要求將技術過程、管理過程、經營過程、組織過程有機地加以整合,謀求自主創新能力的最大化。這就要求企業必須調動員工特別是科技研發人員的積極性,激發員工的創造力,自覺、主動地開展創新活動。
二、我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亟待提高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企業在市場機制的激勵和約束下,逐步具有了自主創新意識并開展了一些創新活動,但自主創新能力仍然不強,還沒有真正成為有競爭力的技術創新主體。我國設備投資的60%用于購買外國產品,其中100%的光纖制造設備、80%以上的集成電路制造設備和石油化工裝備、70%的數控機床是外國產品。我國企業研究開發經費人均支出僅為美國的1.2%、日本的1.1%。雖然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研究開發經費保持較高增長速度,但研究開發投入占GDP的比重仍然偏低,目前僅占1.35%,大大低于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大中型企業用于研究開發的費用低,用于市場運作的費用高。2003年,我國4000多家重點企業中,技術開發經費占銷售收入的比例在1%以下的占75%。在國際上,企業的技術開發經費占銷售收入的比例低于1%是很難長期生存的,世界500強企業一般是5%到10%。高競爭往往集中在人才競爭方面。盡管我國每年畢業的博士生超過萬名,但從302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情況看,仍有84家沒有一名博士。在全國中央級企業專業技術人員中,具有碩士以上學歷人員只占總數的2.1%,高級技師占工人總數的比重只有0.16%。而在日本,企業科研人員占日本科研人員總數的70%。在豐田公司中,科研人員占員工總數的18%。由于我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往往出現高度技術依賴、低水平制造的狀況。不少企業是靠使用世界上最廉價的勞動力,消耗大量能源,制造巨大污染而取得微薄利潤的;而掌握核心技術的外國企業,只是一紙技術合同,就可以從我國獲得巨額利潤。一些企業滿足于做國外公司的“一個成員”,不想創新、不敢創新、不能創新。據統計,2001年我國大中型企業有研究開發機構的僅占25%,有研究活動的僅占30%。
目前,我國由于歷史的、現實的和體制的、機制的原因,宏觀自主創新和微觀自主創新“兩張皮”,“官、產、研”目標不一致,難以形成促進企業自主創新的合力。企業的目標應當是追求更多的盈利,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這是它自主創新的內在動力,激烈的市場競爭則是它進行自主創新的不可抗拒的外在強制。但由于我國不少企業市場主體地位和市場機制都不健全,因而缺乏自主創新的動力和壓力。有些領導要謀求短期“政績”,有時不愿承受企業自主創新可能帶來的風險,因而不愿加大技術創新的投入。科研單位追求一流的科研成果,但因缺乏市場上的壓力和動力,科研常常與生產脫節。所有這些,都是我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的主要原因。
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強弱,不僅決定著企業的興衰存亡,而且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興旺發達。所有企業以至全社會,都要從共同的、根本的利益著眼,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大力推動企業的自主創新活動,走企業自主創新的發展之路,努力以技術進步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三、創造企業自主創新的良好條件
走企業自主創新的發展之路,需要企業自身和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創造良好的企業技術創新條件。
一是要確立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自主創新的動力與其責任、權利、利益密切相關。要通過深化企業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來增強企業自主創新的內在動力和約束力,使企業具有面向市場進行技術開發,把科研成果轉化為新產品和新產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企業作為自主創新的主體,要樹立為生存、為發展而創新的意識;要加大新技術、新產品科研經費的投入,加快技術開發和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要堅持源于市場,又高于市場,走“調整、開發、創造、組織與實現”的自主創新之路,加快實現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歷史性轉變。
二是企業之間通過戰略聯盟,迅速提升自主創新的實力。戰略聯盟是現實或潛在的競爭者之間所達成的合作協議,體現了競爭與合作的關系。幾家企業形成戰略聯盟,既專業化分工,又社會化協作,可減輕每家企業所承擔的高投入的壓力,增強抵御風險的能力,共享自主創新的成果。這樣,每家企業都可以從相關技術和標準化的整體自主創新中,獲得屬于自己創新的“看家本領”,形成一個完整的自主創新鏈條,逐步做大做強,進入規模化、集聚、平衡與聯盟發展階段。
三是通過打造政府和企業、科研機構協同作戰的平臺,協調目標,形成合力,推動企業自主創新。政府要制定有效的政策,支持企業成為自主創新的主體,促進企業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加速高新技術產業化,同時采取積極措施打造有利于企業自主創新的社會環境。比如,把企業的重大科技需求列入國家和地方的重大科技發展計劃之中;支持企業與大學、科研機構共同建立實驗室或研發機構,健全政府支持、企業主導、產學研結合的技術研究和開發體系,等等。政府財政在科技投入中要加大支持企業自主創新經費投入的比例,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體系,引導和激勵社會資源對企業科技創新活動的投入。科研機構和大學要密切結合企業的科技需求進行研究開發,或與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研究開發,使科研直接面向企業的生產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實踐,加快科技成果向生產和產業的轉化。
(作者:盧東斌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