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帶:最是危急
“珊瑚礁和大陸架受到的影響是最為嚴重的”,本·哈朋的論斷有詳實的調查數據佐證,在他的“人類對海洋影響的全球地圖”上,標注了最明亮的橘色和紅色。而欒維新教授認為,在中國海岸帶水域,由于嚴重污染和過度開墾,80%的珊瑚礁和紅樹林在過去50年里被破壞,50%的內陸沿岸濕地已經消失。從海岸帶區域的監測數據來看,海水的溫度、PH、含鹽量、透明度,以及其他物種的數量等,都有顯著的惡化趨勢。
在海洋學領域,海岸帶是指陸地與海洋的交界地帶,是海岸線向陸側延伸10千米、向海側延伸至10米—15米水深線的帶型區域。海岸帶擁有十分豐富的自然資源,如海涂資源、鹽業資源、漁業資源、砂礦資源、石油資源、天然氣資源、港口資源、旅游資源等,還有潮汐能、波浪能等海洋新能源。
也因此,海岸帶成為海洋污染的主要發生地,也是海洋污染治理的重點地帶。面對這種現狀,政府已經把海洋污染防控重點轉移到海岸帶上來。2008年4月28日,剛剛掛牌的環境保護部即發文批準成立“國家環境保護河口與海岸帶環境重點實驗室”,著重開展河口與海岸帶的污染源、水環境過程、水環境質量、風險評估預警等研究。
與此同時,原本遠在廣州執掌南海海洋研究所的施平奉命北上山東煙臺,負責籌建中國科學院海岸帶可持續發展研究所。該研究所將重點開展海岸帶資源化學與化工技術、海岸帶環境生態過程與退化環境的修復、海岸帶信息集成與綜合管理等領域的研究與開發。這是中國海岸帶研究的又一有生力量。
施平告訴記者,海岸帶治理是一個相當細化的專業領域。比如,有的污染物在淡水里有毒,在海水里反而沒毒,加上海洋的自凈能力,某些有毒物還會逐漸轉化成無毒物。因此,“對于海洋環境保護來說,并非污染物被控制了、減少了,海洋環境就轉好了,要具體分析排放物在海洋、陸地或海洋陸地交叉地區不同的表現形態,然后才能采取相應的對策。”
“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和治理海洋污染,我國的海岸帶生態系統將首先面臨災害性打擊,極有可能出現‘海底荒漠化’。”廈門大學海岸帶可持續發展國際培訓中心的日常課程,都會向來自社會各界的學員提出“海底荒漠化”的警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