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勞動節,一個全新的詞語進入人們的視野——“過勞模”。平均每天工作10個小時以上,基本沒有休息日,睡眠不足、三餐不定……他們的工作強度可能比“勞模”有過之而無不及。根據北京師范大學對北京、上海等四大城市的調查,已經有7成白領成為“過勞模”。
過勞模畫像
每天加班超兩小時
“自從進入新公司,我就沒在晚上10點前回過家。”去年加入一家外資廣告公司的王芳說,她每天加班超兩小時,睡眠不足6小時,周末不是繼續工作就是去充電,雖然常常感覺胸悶,但連到醫院體檢的時間都擠不出來。“每天晚上十一二點,你到CBD看看,大大小小的寫字樓下面都停著等活兒的出租車——就連司機們都知道,這里的白領大多都在超時工作。”有人曾用“三高和三中”來形容“過勞模”,即:高學歷、高收入、高職位,中層、中產和中堅分子。他們的工作強度大大超出了常規的“敬業”標準,比起傳統意義上的“勞模”也有過之而無不及,被戲稱為“過勞模”。
過勞模成因
壓力巨大競爭激烈
“越來越大的社會壓力是導致‘過勞模’的重要原因。”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教授許燕說,她3年前開始研究關于職業枯竭的課題,當時想找超時工作的樣本還不是很容易。僅僅3年,城市中超時工作的“過勞模”就如雨后春筍,在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尤為突出。
職業指導師車寧分析認為,白領成為“過勞模”,往往在于對職業規劃設立了一個過高的標準,而忽略了職業發展中的心理發展階段,而且他們最初往往帶有強烈的自愿成分。“大部分人工作初期都會有一個‘蜜月期’,這時他們常常會對自己的超時工作充滿自我欣賞的情緒,雖然工作到很晚,精神卻處于亢奮狀態。”但幾年后則會進入“能量耗盡期”。“這時‘過勞模’會發現,自己的付出未必能得到期待中的回報,其中一些人會認為原因在于工作還不夠努力,于是加大強度,由于效率不高,形成惡性循環。”
專家提醒
警惕“過勞模”變“過勞死”
車寧提醒說,如果不加引導,“過勞模”有可能會進入最危險的“受創期”,最終導致“過勞死”。他強調說,從“蜜月期”到“受創期”的心理發展階段中,每一期的發展都并非不可逆轉。“比如在能量耗竭期,如果沒有達到預設的目標,要客觀分析原因,不能單純認為是自己不夠努力,進一步加大勞動強度和時間。”北師大心理學博士生王芳稱,減輕過度工作造成的負面影響有賴于整個社會保健系統的健全。一些國家的大型企業都定期為員工進行職業心理保健。“但在國內勞動力市場嚴重不平衡的狀態下,職業心理保健還只能靠個人調節。”(趙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