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誠信指數調查 北京人排名第一
本次調查顯示:軍人、農民、教師、學生和記者是本年度公眾心中最誠信的五個群體。北京人、山東人和香港人是中國誠信形象最好的地方人。而德國人是中國人心中誠信形象最好的外國人。
文|中國全面小康研究中心 歐陽海燕
因為唐駿,誠信成了7月的關鍵詞。
7月14日,他在一封公司內部郵件中稱,一個小小的學歷問題居然成了大新聞,要么是我太出名,要么就是中國實在沒新聞。
很顯然,唐駿沒有領會國人對他不依不饒的真正原因——一個青年偶像的倒掉事小,潛移默化地降低社會的誠信底線事大。
有理由相信,“學歷門”加劇了國人的誠信恐慌。截止到7月20日,《小康》雜志在“新浪調查”上的數據顯示,超過五成半的受訪者表示“經常會陷入到對周圍不信任的誠信恐慌中”。馬未都在博客中寫下:今天,我們幾乎生活在一個被瞎話包圍的社會。有人用趙本山的語氣調侃道:全力打造忽悠型社會。
在“學歷門”中,唐駿成了一個符號,隱喻著整個社會的功利主義盛行——除了成功,別無信仰。而那些不斷追問、討論和反思這件事的人,大抵是出于這樣一種考慮——這個已然脆弱的社會誠信環境已不能再去污染了。
2010年7月,《小康》雜志社中國全面小康研究中心聯合清華大學媒介調查實驗室,展開了覆蓋中國東、中、西部的社會誠信評價調查。本次調查涵蓋的東部地區為北京、上海、廣東;中部地區為河南、湖北、安徽;西部地區為四川、甘肅、貴州。東、中、西部的樣本分布為:36%、32%、32%。
《小康》主要是從人際信用、企業信用和政府公信力等三個方面來測評中國信用小康狀況。綜合調查結果,以及國家有關部門的統計調查數據,得出2009~2010年度中國信用小康指數為61.7分,比上年度提高0.6分。從發展趨勢上看,中國信用小康指數近年不會有多大改觀。
調查顯示,總體來看,對當前中國社會整體的誠信環境感到“不滿意”的人居多,比例近四成,比感到“滿意”的多8個百分點。
就人際信用而言,近半數受訪者都感到“迫于種種原因,在一些事上做不到誠實守信”。而“利益驅動”和“整體環境就這那么差,誠實守信會吃虧,不講誠信反倒占便宜”,被認為是個人缺乏誠信的兩大主因。
對人際信任范圍的調查發現,身邊有4~6位可信任的人在受訪者中占多數。那些被受訪者信任的人,排在前六位的依次是:父母、兄弟姐妹、夫妻、朋友、同學,以及親戚。很遺憾,戀人沒有躋身此列,同事也距離較遠。
在企業信用方面,本次調查評選出了中國公眾心中誠信形象最差的五大行業,中介服務業高居榜首,其次是電視購物、保健品、廣告和房地產業。
對于政府公信力而言,調查發現,“以權謀私、貪污腐敗”、“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以及“一些政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責任意識淡漠,失職瀆職,導致一些地方食品、藥品和環保等安全事故發生”,被認為是銷蝕政府公信力的三大主因。
此外,本次調查還評選出了誠信印象·職業榜,軍人、農民、教師、學生和記者,成為本年度公眾心中最誠信的五個群體。在誠信印象·地域榜中,北京人、山東人和香港人,被選為中國誠信形象最好的地方人。在誠信印象·國際榜上,德國人成為在中國人心中誠信形象最好的外國人。
受環境逼迫去“破窗”
就在唐駿的“底細”被仔細盤查之際,汪暉和朱學勤這兩位重量級學者也陷入“抄襲門”的漩渦沒有太平日子。兩人被指“抄襲”的都是早年的博士論文,前者完成于1988年,后者寫于1992年。
“不管他們到底抄沒抄,我覺得這種‘盤查’對于學術界來講,是一件好事?!贝髮W教師張健(化名)說,“凡是抄的人,得掂量掂量。”
“可現在的學術環境,我感覺是逼良為娼。”張健說。
2007年,張健博士畢業后進入某省重點大學教書。他的職業規劃的第一步是三年評副高。按照學校的要求,至少要有4篇CSSCI核心期刊的文章、一個省級課題、一本書。
第一年,不了解學術環境的他完全在黑暗中摸索,到處碰壁。他給某核心期刊投稿,不敢一稿多投,只投一家。反復催促之下,該刊回復說,我們一年收到6000多篇稿,退稿率97%。
“絕望了?!彼f。
后來他在一次學術會議上碰到了一個核心期刊的主編,問起如何采納稿件,主編無奈地說,關系稿都發不過來。
“欲哭無淚了?!彼f。
“現在高校對教師素質的要求是全面的。”張健總結道,“既要求你有科研能力,能出成果,還要求你能找到門路發表。”
汲取教訓后,張健一方面找關系,一方面開始一稿多投?!耙黄撐膹椭?0多份。這樣反倒試出來有幾家刊物還是比較正規的,不認識也能發稿?!?/p>
找關系這條路,張健卻走得不順。他有一篇得意之作,想發在一本重量級刊物上,“在我們學校,只要能發一篇文章在這本刊物上,副高就沒有問題了。”他從兩年前開始籌劃此事,一開始找到一個交際甚廣的師兄,該兄據稱認識該刊編委的學生,請客吃飯車馬費累計要去了一萬多,一年多也沒消息。后來張健又通過該兄聯系上了一個某地宣傳部部長,據說與該刊編委有過交往,可以接洽此事,打點又花了近一萬。“這回應該可以了,不過我想讓他9月份以后發,評正高的時候用,評副高的文章現在已經夠了?!?/p>
在張健看來,在學術界,沒有關系,舉步維艱,“申請課題更亂”。他的一位同事申請下來一個5萬塊的課題,經過層層截流,到手里只剩3萬塊,而他在申請課題的過程中,走關系就花掉了2萬塊。“最后其實只有1萬。你說,他能拿出什么質量的成果來?”
大課題申請不下來,張健就申請了一個2000塊錢的省級課題?!斑@點錢能干什么?就是糊弄,上邊也糊弄,我也糊弄。”
三年歷練,張健感覺眼前出現了曙光,“功力也達到了,也知道門路了。”9月份評副高已沒有懸念。但是對于自己的學生,他還是感到稍有愧意,“大多數精力都花在搞學術、發論文上了,講課效果不好?!?/p>
在西方政治學中,有一個理論叫“破窗理論”:當一個人打壞一扇窗戶以后,如果窗戶得不到及時的修理,打壞窗戶的人也得不到及時的懲罰,那么就會有更多的人去打壞更多的窗戶。環境可以對一個人產生強烈的暗示性和誘導性。
誠信問題也一樣。表面上是個人誠信問題,實質上是社會環境、制度環境出現了“破窗”。正如本次調查所反映的,七成以上受訪者都將個人缺乏誠信歸咎于“整體環境就那么差,誠實守信會吃虧,不講誠信反倒占便宜”。
因此有人提出,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這一連串學歷與學術的事件,也可以變成一次確立更嚴格的學術規范制度、完善學術不端行為懲戒體系的契機。對于影響深遠的“小過錯”,“小題大做”去處理,正是及時修好“第一扇破窗”的明智之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