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工作安排
2009年是新中國成立60周年,是我省推動經濟社會全面轉入科學發展軌道、實現“十一五”規劃目標的關鍵一年,也是實施《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的開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具有特殊重大的意義。綜觀國際國內形勢,今年將是新世紀以來我省發展最為困難的時期,國際金融危機尚未見底,世界經濟增長明顯減緩,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我省經濟外向度高,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任務異常艱巨。但與此同時,我省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發展的基本面和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發生根本改變。國際金融危機后的經濟復蘇、國際分工調整,以及國家出臺的一系列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政策措施,為我們更好地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帶來了重大發展機遇。特別是國家制定出臺了《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把珠三角地區改革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為我省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實現大發展大提高、爭當實踐科學發展觀排頭兵指明了前進方向,是指導我省改革發展的行動綱領。因此,我們既要把困難估計得更充分一些,把應對措施考慮得更周密一些,又要善于從國際國內條件的相互轉化中創造條件,努力化傳統發展模式之“?!睘榭茖W發展模式之“機”。尤其要緊緊圍繞“科學發展、先行先試”的主線,從解決最緊迫、最突出、最重大的問題入手,扎扎實實做好規劃綱要實施的各項基礎性工作。要堅持以人為本,突出人均概念,堅定不移地通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建設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產業和勞動力“雙轉移”及強化落實科學發展觀績效考核等措施,千方百計提升經濟社會發展的人均指標水平,為實現更高水平的又好又快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今年省政府工作的指導思想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確立的黨的基本路線,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省委十屆四次全會精神,以解放思想為引領,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貫徹實施《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為主軸,按照“三促進一保持”的要求,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為首要任務,把擴大內需作為保增長的根本途徑,把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作為保增長的主攻方向,把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作為保增長的強大動力,把改善民生作為保增長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努力推動全省在爭當實踐科學發展觀排頭兵的道路上取得更大進展和成效。
2009年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8.5%左右;人均生產總值增長7.5%,其中珠三角地區各市人均生產總值力爭與本地生產總值同步增長;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7%,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分別削減3.0%和4.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6%;進出口總額有所增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4%;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4%以內;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增長6%;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5‰以內;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7%。
為實現上述目標,必須做好以下十二個方面工作:
一、發揮投資和消費的拉動作用,千方百計擴大內需
擴大投資與優化結構并舉。擴大政府投資,帶動社會投資。加快“新十項工程”建設,今年投資3030億元建設200項省重點項目,帶動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萬億元。調整優化投資結構,重點支持農業農村、改善民生、完善基礎設施、促進結構優化、節能環保等領域的建設。積極創造條件,爭取國家批準一批、提前開工建設一批、提早建成一批、積極儲備一批重大項目,加快基礎設施和產業發展等建設進程。盡快建成廣賀高速公路、陽西電廠等項目。加快廈深、貴廣、南廣等鐵路和廣深沿江、廣河、韶贛等高速公路建設。扎實推進陽江核電、廣東省天然氣主干管網、西氣東輸二線廣東段等工程建設。開工建設博深、梅大高速公路及廣州白云國際機場二期擴建、梅縣機場擴建、揭陽潮汕國際機場、臺山核電等項目。按照統一的技術標準和規范大力推進珠三角軌道交通建設,構建城際、城市內互聯互通的軌道交通網絡。做好造船、海洋工程裝備、航空產業、新能源汽車等項目的前期工作,爭取盡早開工。加大水利防災減災等工程投資力度。
積極擴大消費需求。逐步完善促進就業、工資正常增長、強農惠農等機制,促進城鄉居民增加收入。落實“家電下鄉”等消費政策,深入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支持大中型流通企業向小城鎮延伸經營網絡,擴大農村地區消費。啟動“萬巷千街”市場工程,創建省級商業示范社區。率先推行國民旅游休閑計劃,推進旅游精品項目建設,打造廣府、潮汕、客家文化生態旅游和山區生態休閑旅游、濱海休閑觀光旅游等黃金線路,辦好廣東國際旅游文化節,推動全國旅游綜合改革示范區和旅游強省建設。加強房地產調控和引導,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擴大汽車消費,激發文化、通信、體育、健康等消費活力。積極拓展新型服務領域,擴大服務性消費,培育消費熱點。嚴厲打擊擾亂市場秩序的各種違法犯罪行為,加強對涉及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食品藥品等重點產品的監管,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營造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加強市場價格監管,維護價格秩序和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
二、深入推進自主創新,不斷增強核心競爭力
深化省部和省院產學研合作。完善省部產學研創新聯盟的組織模式和運作方式,支持聯盟成員開展共性重大技術攻關。加強省部產學研結合創新平臺和示范基地建設,繼續擴大企業科技特派員派駐規模。全面開展與中國科學院的戰略合作。創建廣東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健全促進自主創新的市場機制。完善自主創新省部會商制度,深化知識產權高層次戰略合作,促進國家與地方創新資源的高效配置和綜合集成,爭取更多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重要科研機構和重大創新能力建設項目落戶廣東。
進一步推動企業成為自主創新主體。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建立和完善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政策體系和激勵機制,全面落實企業研發費用稅前抵扣等自主創新優惠政策,建立健全創新產品的政府采購制度。加快高新技術企業重新認定和創新型企業試點工作。支持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建高水平研發機構和人才培養機構,促進企業技術中心、工程中心和國家級、省級重點實驗室上水平、出成果。加強行業公共技術平臺、省級公共實驗室和創新服務體系建設。支持省級民營科技園加快發展,開展省級民營科技企業自主創新試點。
組織實施自主創新重大項目。大力推進華南科技創新中心,以及基因工程藥物、南海海洋生物、再生型醫用植入器械等國家工程中心和實驗室建設。加快建設散裂中子源、南方深海海洋科技創新基地、中國華南超級計算中心等一批省院合作重大科學工程和重點項目。實施數字家庭行動計劃。實施節能減排與可再生能源、新藥創制、產業共性技術、下一代互聯網等重大科技項目,努力突破重點領域核心關鍵技術。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加強自主創新成果應用及產業化。
加強自主創新環境建設。促進科技與金融緊密結合,推動設立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基金,發展創業投資,用好廣東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擔保風險準備金,解決科技型企業融資難問題。實施以質取勝戰略,廣泛開展質量興省活動。推進知識產權綜合交易平臺建設,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和開發應用力度,支持開展行業、國家和國際標準的制定工作,加快名牌培育。建立廣東創新評價指標體系,發布廣東創新指數。深入開展粵港澳及國際科技合作,促進創新資源共建共享。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大力引進海內外高層次人才。
三、全面推進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科學規劃產業發展。瞄準世界現代產業先進水平,組織編制我省現代產業體系、循環經濟和資源綜合利用等規劃。結合國家制定實施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部署,加快制定實施鋼鐵、汽車、船舶、石化、紡織、輕工、有色金屬、裝備制造、電子信息、建材十大產業振興規劃,積極謀劃建設一批帶動性強、投資大、關聯度高的重大產業項目,爭取更多項目列入國家規劃。制定區域各有側重和差別化發展的產業政策,形成以珠三角為中心,東西北地區為腹地的特色鮮明、功能互補、人口與環境承載力相適應的產業布局。充分發揮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產業轉移工業園等各類園區在產業建設中的載體作用,促進產業集聚發展。
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突出發展金融、物流、會展、電子商務、工業設計等生產性服務業。推進廣州、深圳金融商務區和廣東金融高新技術服務區建設。加快建設廣州、深圳、佛山、東莞、中山等地現代物流園區,打造華南地區物流樞紐中心。推動區域電子商務營運及發展中心建設。構建公共信息技術服務平臺,積極推動“物聯網”發展。加快建設中國南方文化創意中心、國家級文化創意產業示范區。建設一批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和高級商務區,打造總部經濟基地。推進現代服務業標準體系建設。加快建設廣州、深圳服務外包示范城市。
積極發展先進制造業。大力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先進裝備制造業,實施裝備制造數字化工程,推動在重大成套裝備、精密裝備、核電裝備制造等方面獲得實質性進展。加強與國際國內產業龍頭企業合作,加快推進湛江鋼鐵、龍穴造船、中山船舶、廣州低速船用柴油機、特大型煉化一體化等項目建設,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端制造業產業基地。著力培育新能源汽車、航空制造等新興產業,加快形成汽車自主配套產業鏈,建設珠三角國際汽車產業基地,支持珠海發展通用飛機產業。加強省市共建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
提升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積極實施“十大創新工程”和高新技術產業行動計劃,重點發展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新能源與節能環保、新材料等產業,大力提升高新技術研發與制造水平。推動電子信息產業優勢產品向自主研發和品牌銷售等高端環節延伸。加快液晶電視模組項目建設,積極布局發展下一代平板顯示產業,盡快形成完整的平板顯示產業鏈。實施高技術產業化專項計劃,支持企業開展技術研發及科技成果轉化。加快信息產業、生物、新材料等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建設。推進粵東、珠三角、粵西三大藍色產業帶建設,扶持發展深海工程、海洋醫藥、海水利用等海洋新興產業。推動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二次創業”和省級高新區升格為國家級高新區。
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家電、紡織服裝、食品飲料、建材等傳統產業,推動傳統產業壯品牌、上規模、增效益。實施“千百億技術改造工程”,引導企業加大技改投入。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企業研發、設計、生產、銷售和管理等環節的應用。抓好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平臺和支撐體系、區域國際品牌等建設,高標準建設產業集群升級示范區。扶持發展一批市場占有率高的名牌拳頭產品和銷售收入超百過千億的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