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遷徙的終結者
在當今中國,浙江海寧查氏算得上名門望族:從海寧查家走出來的有著名武俠小說作家金庸(原名查良鏞),金庸的哥哥、香港著名實業家查濟民等;與海寧查氏有關的重要人物有曾任中國證監會副主席的史美倫(查濟民的兒媳)等。
2005年4月初,浙江省嘉興市、海寧市等地的十幾名查姓后裔專程赴江西省婺源縣浙源鄉尋根,此舉在相關地區的查氏家族中被引為盛事。
將兩地查氏重新聯系起來的婺源查氏與金庸的書信來往。金庸曾在給婺源查氏的回信中寫道:“據長輩所言,我家的確于早年自婺源遷浙江海寧,故我們應是本家。”
海寧查氏的先祖查瑜于元代從婺源遷往海寧。而婺源查氏的起源則是北宋太祖乾德元年,查文徵從外地遷往該地隱居……
在查氏的繁衍故事中,人們看到的一個重要詞匯是“遷徙”。事實上,每一個保存族譜的家族中,“先祖xx于x年遷到x地”的內容是最重要的記載。
當然,中國也有過限制自由遷徙和強制遷徙的歷史。如明太祖朱元璋被稱為中國歷朝最想把農民束縛在土地上的皇帝。而明朝末年的戰亂導致四川人口銳減之后,清朝初年朝廷曾采用武力手段進行“兩湖填四川”,將兩省的人口強行遷入四川。
但是縱觀歷代,多數時期,老百姓的遷徙一般不會受到制度的阻攔。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1958年。
在嚴格的戶籍制度管理下,城市與農村以及城市之間都是“隔離”的。出生在農村的孩子如果想進入城市,只有考學、參軍(提干)、招工(或者頂替在城市工作的父輩)等非常有限的幾種。而城市之間的戶口遷移也是非常困難的,特別是從小城鎮遷往大中城市。
1978年之后,中國的戶籍制度逐步有所松動,近年來,相當一部分省市已經開始了戶籍制度改革的探索。但是,北京、深圳、上海等一些城市仍然實行嚴格的戶口管制。
學術界將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中國戶籍管理制度大致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58年以前,屬自由遷徙期;第二階段,1958年-1978年,為嚴格控制期;第三階段,1978年以后,為半開放期。
特定歷史下的特定制度
戶籍管理是國家行政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基礎性工作,也是國家行政管理的一項基本制度。在國際上,實行戶籍管理制度的國家并不少,一些國家的戶籍管理稱為“民事登記”、“生命登記”、“人事登記”。 但是,像中國這樣將戶口如此緊密地和公民個人的命運捆綁起來的戶籍制度則可以說并不多見。
新中國成立之后,政府之所以要建立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是基于三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經濟原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百姓獲得了前所未有的休養生息機會,人口激增。但是由于連年戰爭的嚴重破壞,以及朝鮮戰爭等外部因素的影響,糧食等日用必需品的供求矛盾越來越突出。為此,國家逐步實行與戶口性質相掛鉤的糧油統購統銷政策。
1955年,國務院公布了《市鎮糧食供應暫行辦法》,對企業單位集體供糧、城鎮居民供糧以及糧食轉移證、糧票等管理使用辦法作了規定,明確糧食按城鎮戶口(即非農業戶口)實行計劃供應。同年,國務院還公布了《農村糧食統購統銷暫行辦法》,對農民吃自產糧作出了規定。
此后,國務院及公安部又陸續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規定,將勞動用工、住房、醫療、教育、就業等公民的權益事務同戶口性質相掛鉤,進一步明確了以供應市、鎮居民定量糧為標準劃分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的二元戶口管理體制。
對此,經濟學家茅于軾指出,中國現行的戶籍制度是國家在消費品嚴重短缺的情況下,所實行的與計劃經濟體制緊密相關的政策制度。
第二個原因則是為了穩固新生的共和國政權。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世界產生東西方對峙的兩大陣營,選擇了“一邊倒”策略的共和國政權不僅需要繼續與偏安臺灣島的國民黨殘余勢力進行斗爭,還不得不直接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進行短兵相接的較量。在中國大陸,還殘留著一定數量的土匪、敵特分子。在這種情況下,實行戶籍制度有利于打擊敵對勢力的滲透,確保共和國的安全。
第三個原因則是源于毛澤東“趕英超美”、“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的烏托邦夢想。為了更高效地集中全社會的資源,必須提高全國人民的組織化程度,使得他們都變為組織的一員。要做到這一點,戶籍登記和管制無疑是不可或缺的基礎工作。
這種對組織化的迷信在文化大革命時期達到了極致:不僅下鄉知青的管理體制參照軍隊編為師、團、營、排、班,甚至一些廠礦和農村也變成了“準軍事化組織”。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劃分“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實行城鄉分割的戶籍管理二元結構,已經越來越阻礙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地區間的合理流動,越來越不利于城市化建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越來越不適應形勢發展的要求。
當然,不可否認戶籍制度曾經發揮過重要的歷史作用,時至今日,戶籍管理制度在社會管理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完全抹殺的。公安部一位負責人評價戶籍制度的作用時指出:一方面可以通過公民身份登記,從而證明身份并確立民事權利和行為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為政府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勞動力合理配置等提供基礎數據和資料;此外,戶籍管理是治安管理的基礎和重點,在維護治安、打擊犯罪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中國經濟時報) (本文來源:中國網 作者:鄒建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