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王”資金流:來自股市、流向股市
簡單羅列土地市場的“地王”與股票市場的大舉融資情況,也許仍使人迷惑,但如果做一個連線游戲就可以發現,“地王”的創造者總是與各種形式的資本市場動作相連。
隨意挑揀幾家權重地產股,各種融資方案花樣不同。如綠城中國6月斥資12.6億元拿下上海新江灣城D1地塊,而此前其剛通過配售1.415億股新股和發行可換股債券方式融資46億港元。截至6月底,綠城的流動資金為57.48億元,并在上半年新增土地項目9個,共218萬平方米。
富力地產9月摘得廣州“地王”,雖然其上半年鮮有融資動作,但已在去年底配售融資16億港元,今年更傳出其將回歸A股的消息,融資額高達90億元,地產大佬李思廉可謂“心里有底,拿地不慌”。
此外,保利地產此前成功增發,募資近70億元,其中50億元用于投資保利在全國的9個項目,這些項目總投資約134億元。加上55.48元/股的增發價格,保利創造了目前A股最高公開增發價及上市房企募資的最高規模紀錄。
另有萬科公開增發不超過總股本20%的申請于7月13日獲中國證監會有條件通過。根據萬科在今年3月的年報透露,今年其擬公開增發A股融資100億元,部分資金用于開發在長三角及珠三角地區的11個項目,總投資額313億元。還有首創置業回歸A股,萊茵置業整體上市等等。
每一個資本市場的動作背后,都是開發商急切的融資需求與拿地目標。“房地產公司絕大多數拿到土地后就囤積起來,并美其名曰土地儲備,他們拿到地并不急于開發,而是等著土地升值,去獲取利益,這種現象在最近兩個月越演越烈。”近日,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稱。
盛基集團副總裁朱詠敏也坦言:“上市公司或準備上市的公司或與上市公司關聯的公司就是不怕高價買地,因為有籌資通道,以后再來個資產注入或打包上市,正所謂用貿易的方法做土地。”
“如果我是某某(一內地大型房地產公司),我也要放開了增發,趁著股市好,有無數人追捧,能發多少發多少,等到以后股票沒人買了,發給誰去?”香港恒隆集團主席陳啟宗直言不諱。
而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乘股市“東風”大舉“斂財”,地產股表面上“趁熱打鐵”,卻沒有理性地看到背后危機。“上市公司圈錢容易,可一旦樓市風向有變,開發項目有可能入不敷出。”某分析人士稱。
除房地產調控本身的不確定性外,資本市場走向也將對日益依賴股市資金的房地產企業產生影響。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樊綱日前表示,綜合經濟增長的各種要素,中國經濟持續增長“是很正常的”,但他同時指出應警惕股市和樓市的資產泡沫。
“市場必須清醒,股票市值僅僅是一些數字,一旦樓市有變,地產股動輒上千億的市值可能迅速蒸發。”一位在港經歷了多個樓市漲跌周期的資深人士不無擔憂。在“地價”對房價“正促動”的同時,不排除房價漲幅趨緩的“反威脅”。一旦房價上漲動力不足,開發商盈收資金鏈很難保證。
那時,傳導效應下,這個對堵格局真的可能改變一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