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化轉移
接下來的問題是,這二百多萬的人口如何轉移?
曾有學者提出應像三峽工程移民一樣,動用行政手段。西南大學歷史系教授、三峽問題專家藍勇就認為,“政府應采取強制措施將移民外遷,來解決人口與庫區之間的矛盾,還可借機調整三峽地區歷史上形成的不合理的經濟結構。”
《再次開發性移民搬遷安置總體思路》課題組對此也進行過思考。陳悅說,行政手段的外遷,一是成本高,二是遷入的移民由于生活習慣社會關系易造成回流,最主要的是會使他們形成一種依賴心理,其生活、就業積極性都會對政府造成壓力。
“政府引導,市場選擇,自愿轉移”,因而成為三峽庫區二次遷移的原則。
為此,重慶市政府制定了“一圈兩翼”的轉移思路,其思路是通過加快“一圈”的發展,發揮大城市輻射帶動力,吸納“兩翼”,渝東南和渝東北剩余勞動力。
目前重慶已有意識地在制定一些策略。如確定“一圈”的園區或工業企業。再比如招聘庫區的移民或農民工,可享受相應的獎勵和稅收優惠。
繆為則進一步解釋說,此次移民在搬遷方式、實施主體和安置方式上都有別于三峽水庫工程移民。它是以梯度轉移、無土安置為主,以市場化為導向,將農村勞動力轉移和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緊密結合起來。
“目的是實現其穩定居住,使農民工逐步變化為市民,并放棄農村的土地。”這種移民呈現梯度,“比如萬州城市居民轉移到庫區,庫區周邊勞動力人口轉移至萬州,甚至到沿海。”
繆為透露,政府目前正著手將庫區優秀的農民工或城鎮居民,優先轉移至主城,“如果他們都沒能力在城市留下來,還有誰會呢?”
庫區官員對人口轉移政策表示贊同。經委副主任徐素環稱,萬州現在常住人口150萬,戶籍170萬人,隨著經濟的發展,在此基礎上,吸納30萬的人口不是很大問題。
但這次人口大遷移,顯然是個系統工程,徐素環表示,“政府應思考,這些人轉了以后怎么辦,放棄土地的農村五六十歲老年人,搬到城區,生活怎么解決?”
按照重慶市的對口支援政策,主城的經濟開發區與高新園區今年要幫助解決萬州區1萬多勞動力的就業,實際并沒有招齊,而按照該區與上海的協議,計劃勞務輸出3萬人,實際也僅去了幾千人,“能轉移的都轉移了”。
重慶以五百多億的財政收入,如何滿足建立這些制度所需開支?
有專家建議,目前政府對庫區進行高成本的投資(如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義務教育的財政支出),若能轉向為其解決社保問題等基本保障的支出,差不多就可以抵消遷移成本,后一種財政支付方式可使這些移民長期穩定下來。
重慶一些地區還在試點土地換社保制度,以促使農民工放棄土地走向城市。其余如土地的流轉制度、公共教育、廉租房經濟適用房的供給,件件都棘手。但也只有這些制度得到完善,才能達到實施人口轉移這一策略的初衷。
三峽移民,任重道遠。張學良稱,“整個轉移過程會相當漫長,甚至要依靠庫區下一代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