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家環保總局將對位于大江大河的20個化工石化項目進行環境風險排查,今天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用這樣的字句描述該部門所排查企業存在的共同問題———選址皆在環境敏感的水域、環境風險評價的深度不夠、應急措施不健全、監測體系不完善。
此次國家環保總局環境風險排查行動盯住的企業,幾乎都是2003年9月1日《環境影響評價法》實施以后批準的企業。按理,這些企業應該都進行過完備的環境影響評價,為何還會出現把廠址選在敏感的水域的問題?
地方先批規劃,國家后作環評
風險項目照上不誤
潘岳一語道出了問題關鍵,“我國規劃與項目審批機制錯位,一些重大規劃由地方政府審批,而規劃中的項目環評卻由國家部門審批、核準。”
結果是,有的地方已經確定要在某一敏感水域建化工園區,由于規劃先于項目審批,環保部門在審批單個項目時很難因為選址存在的風險否決地方已經審批的規劃,于是環保部門通過規劃環評優化生產力布局、指導項目環評的作用難以充分發揮。“投資211億元的中國石油四川年產80萬噸乙烯工程選址位于河灘地,其位置地下水源豐富,埋深較淺,環境比較敏感。環評報告書對相關水體的保護目標、事故和風險情況的影響程度和范圍分析不夠;遼寧省大連市還有3個擬建的化工企業,但3個項目擬建區域的大孤山半島已設立眾多化工石化項目,區域環境風險問題十分突出……”
今天,國家環保總局再一次用被媒體稱為“風暴”形式橫掃了20個存在環境隱患的石化項目。
環保總局從2月7日起組織全國環保部門對位于環境敏感區附近、總投資4500億元人民幣的127個化工石化類建設項目進行了風險排查。127個項目中有20個由環保總局直接排查(另外107個委托地方環保部門排查),其中12個項目涉及長江、黃河兩大水系,其他項目則涉及三峽庫區、滇池、太湖等重點治理水域,以及涉及大連灣、膠州灣、杭州灣、北部灣及珠江口等重要近海沿岸。12個位于長江、黃河兩大水系河流岸邊的企業都有重大環境隱患。
這些項目既有新建項目,又有擴建項目;既有煉油、乙烯等重大石化項目,又有甲醇、聚碳酸酯等熱門化工項目;在建設類型、產品結構、生產工藝上具有很強的代表性。環保總局將負責督辦直接排查的20個項目的環境風險隱患的整改,其余107個建設項目的整改由各省級環保部門負責督辦。
搬遷成本太大
查出來就已經晚了
據統計,國家環保總局排查的20個項目總投資605.7億元,通過排查后又新增加了環境安全投資16.18億元。潘岳表示,因為搬遷的各種成本太大,這種布局性的環境風險一旦形成,短期內無法解決,只能采取一些被動的補救措施。
潘岳指出,我國江河水域、石化化工行業的環境安全主要存在四方面的突出問題:一是布局不合理的“先天性”環境風險隱患突出。一些既有化工石化區和大型企業布設在城市水源上游或緊鄰居民集中區,對社會生產和群眾生活安全構成威脅。
二是布局不合理的“后天性”環境風險問題還在發展。一些地方不顧資源環境條件,爭相加速新建、擴建化工石化區,個別地方重要江河沿岸密布著大大小小的石化化工區和危險化學品碼頭、港區。
三是規劃間不銜接而造成環境責任不清晰。由于各類規劃未能統籌銜接,使得部分化工石化園區、企業與居民區交錯布置,普遍缺乏統一的區域性環境風險應急預案、監測體系和風險防范措施。
四是環境風險意識淡薄與防范制度不健全。大部分項目環境風險的評價深度不夠、內容不全,應急預案和風險防范措施缺乏規范。這些都充分說明化工石化行業在開始布局時考慮經濟發展多,考慮環境保護少,尤其是在規劃決策階段未能從區域、流域整體考慮產業布局的環境風險。(記者/劉世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