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網站發文分析了我國服裝行業發展趨勢。
(一)產業深度發展
2007年,中國服裝產業的縱深發展將為我國服裝產業格局、競爭力格局變化奠定基礎。
1、用先進技術緩解勞動力緊缺的矛盾
迫于勞動力緊缺危機,借助于人民幣升值換匯的優勢,新一輪技術改造設備更新之風在服裝行業悄然興起。科技貢獻的作用在本輪產業升級中彰顯出來。成熟的中國服裝企業在技術改造中扮演的不僅僅是買家的角色,而是通過引進先進設備對工序和工藝進行優化配置的設計者,往往是企業對設備或軟件制造商提出要求進行定制采購。提高勞動生產率;化解勞工荒問題;解決熟練技工緊缺問題;解決制造過程中人為因素產生的質量問題;提高制造水平和管理水平是這次技術改造的主要目的。吊掛生產線、電腦縫制設備、電腦控制專業工藝設備、產品信息條碼分揀設備、后整理設備、產品檢驗檢測設備等都成為被引進的熱門。
2、內陸省份為梯度轉移夯實基礎。
梯度轉移絕不能一蹴而就,大規模轉移需要較長的過程。轉移的速度取決于內陸地區是否具備承接轉移的能力和條件。除了地理位置、交通、土地資源、人力資源、產業鏈資源等因素外,政策環境、意識觀念對轉移的成敗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成為各個內陸省市吸引產業轉移的一大重要手段。內陸地區的服裝產業發展迅猛,產業環境和政策環境都在優化。遼寧、吉林、安徽、河南等省相繼成立協會。四川、陜西等協會組織也比較活躍。內陸省份的服裝產業逐步提升,為承接梯度轉移進一步夯實基礎。
(二)國內服裝市場面臨“洗牌”。
近年來,隨著內需不斷擴大,價格指數持續上升,內需切切實實成為了我國服裝行業發展的原動力。國內企業成熟壯大、國際名牌蜂擁而入,更多海外品牌對中國市場躍躍欲試,國內中小企業在夾縫中找尋生存之道。未來的中國服裝市場新一輪“洗牌”時代已經到來,而“洗牌”的孿生姐妹“市場細分”也將隨行而至。2007年,中國服裝市場必然好戲連臺,機遇和挑戰并存。
1、品牌和市場細分時代到來。
伴隨著新一輪國內市場重新“洗牌”而來的品牌和市場細分不僅僅局限于品種、檔次、區域的進一步細分,更表現在以產品風格和消費群細分為特點的深度細分。主要體現為品牌在市場中的橫向細分,即同一品種或相同檔次產品層中通過“產品風格”和“消費群”進行的橫向再細分。市場被拉平,占據各個市場位置的品牌個數將被攤薄。可以看出,新一輪細分的競爭焦點是“文化”、“創新”和“研發”,最終的目標是“銷售收入”和“市場份額”,“差異化”之劍在這一時期格外銳利,缺乏科技投入和市場研發的盲從行為,在這個市場機遇和挑戰面前都將十分危險。隨著國際品牌加入競爭隊伍,細分也成為了民族品牌生存發展的客觀要求。目前的運動裝市場、時尚休閑裝市場的競爭態勢就已明顯體現出“洗牌”和市場細分的跡象。本輪細分不僅僅為品牌生存發展提供了一次難得的機遇,也為企業的多品牌發展創造了條件。
2、加工商與經銷商進一步分化。
近年來,耐克首創的“輕資產運營”模式在中國服裝行業大行其道,一個直接結果就是加速了“職業經銷商”行業的誕生和成長,從而加速了加工商與經銷商的分化。“輕資產運營”模式能夠實現品牌在短期內獲得銷售收入的高增長,使品牌迅速擴張市場份額,同時降低企業的庫存和負債率,使企業有可能將主要力量投入到“產品研發”和“市場推廣”環節,而對產品制造和零售分銷業務的外包則借力于廣闊的產業資源,達到多方共贏的目的。目前,國內已經形成了強大的專業加工隊伍,經銷商隊伍也在迅速發展壯大,以個體經營者為主的經銷商隊伍中,專業的、具有一定規模的“品牌營銷公司”已經浮出水面。
國際品牌運營商也將陸續登陸中國,不論是品牌化運作還是資本化運作,都將為中國服裝市場注入國際化經營的新鮮理念。
隨著市場細分對海外品牌的需求增長以及國內品牌對國際加工產品的需求增長,專業的品牌和產品進口商團隊也將應運而生,特別是具有雄厚財力和豐富外貿經驗的專業外貿公司,在國際品牌引進方面將成為一支主力。
3、外銷型企業、海外品牌進軍國內,市場競爭將進一步加劇。
2007年,外銷型企業進軍國內市場的步伐將明顯加快。鑒于土地、人力資源成本一再攀升;原料、原材料價格高居不下;人民幣升值壓力越來越難以消化;外貿加工費日益透明;國際競爭國迅速成長等原因,常規產品的出口越來越無利可圖,加上對出口退稅下調的顧慮,外貿加工型企業急需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于是紛紛把目標指向國內市場。隨著GDP快速增長、擴大內需政策的實施等,目前國內服裝市場呈現增值增量的成長,物價指數的上升更加有效刺激了外貿型企業轉向國內市場,導致品牌個數急劇增多,市場競爭壓力加劇,品牌更迭速度也將加快。另外,海外品牌也將成為新進的強有力的競爭者。2005-2006年,海外品牌進駐中國服裝市場的步伐加快,積累了一些成功的經驗和可借鑒的案例,激發了海外品牌對中國市場的拓展期待。經銷商、進口商隊伍的發展壯大,也為海外品牌進軍中國創造了有利條件。
(三)國際資源和國際市場同等重要。
國際對于中國服裝產業來說,不僅僅意味著出口,“資源”已經被提到了一個重要位置上。國際產業資源存在于設計、研發、生產、營銷、管理、推廣等各個環節,包括了人、財、物、無形資產等各個領域。國際資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是行業、企業的一大新增利潤源泉,更是中國產品打開國際市場大門一把鑰匙。國際資源的整合和利用為中國籍服裝跨國集團的形成創造出無限可能。
1、“走出去戰略”分層次實施,內涵充實。
2005年中美、中歐貿易摩擦將“走出去戰略”的實施被提上議事日程。行業經過兩年對“走出去”的探究摸索和深思熟慮,不同的企業已經開始制定不同模式的“走出去”戰術部署。“走出去戰略”將為“品牌走出去”、“生產走出去”和“采購走出去”等不同模式。
“生產走出去”主要是以規避貿易摩擦、降低生產成本為目的,主要目標國是東亞、東南亞國家,也有一些企業為了承接小批量、快速反應的歐美訂單在歐盟附近及南美等地區設廠。
“品牌走出去”是2007年以后的熱點,企業也明顯在加強海外市場拓展攻勢。近幾年,我國已經有一批企業實現在東亞、東南亞地區、中東地區國家、澳、新、俄等國的品牌專賣銷售。2007年,實現自有原創品牌出口的企業會越來越多,市場區域會越來越廣,并能期待在歐美等服裝發達市場打開銷路的成功案例。
“采購走出去”是中國服裝產業的新成長點。“采購走出去”是以跨國采購集團的形式,一只手承接國際市場訂單;一只手控制訂單流向和產品出口,成為國際流通環節中的一環。這種模式能夠有效地控制國際市場產品流通的渠道,一方面,提高了服裝企業在國際貿易價值鏈上占據的層次,改善了我國服裝產業的利潤格局;另一方面,握住渠道掌控權,轉變了我國服裝產業的國際競爭地位。
2、“調低出口退稅”影響和造成行業短期危機。
盡管上一輪的出口退稅下調未涉及服裝產品,但仍存在下調的可能。經測算,通常類服裝產品出口退稅降低2個百分點,企業利潤降低15個百分點以上。一旦出口退稅調整勢必造成一定的動蕩,特別是以生產大路產品為主、議價能力較低的中小企業將面臨危機。出口退稅下調,從長期來看,能夠優化產業的企業結構,促進產業升級。短期內,企業和行業應未雨綢繆,提前做好應對準備。
3、出口快速增長潛伏危機。
2007年是中歐備忘錄的終年,歐盟高度關注中國紡織品服裝對歐乃至對全球的出口動向。盡管受到歐盟、美國配額限制,2006年,我國服裝出口金額增幅依然超過了2003年,創造了歷史新高。歐盟業界在年初就提出要求中國2007年設限期滿后采取自限等手段控制出口,美國也在緊密觀察中歐動向。歐美業界的反傾銷呼聲從未間斷過,2006年,歐美乃至印度、秘魯、南非、哥倫比亞等發展中國家相繼對我國紡織品展開了反傾銷調查、反吸收調查。特別是美國對我國出口的聚酯短纖提起的反傾銷案,不僅是中美紡織品貿易歷史上最大的反傾銷案,更是美國對未來采取貿易保護措施的一次嘗試和預演。服裝在貿易保護中屬于高危產品,出口快速增長勢必激化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
另外,技術壁壘也同樣不容忽視,歐盟相繼頒布相關法案提高了對進口產品的要求。2006年美國對產自我國的服裝產品實施召回頻率明顯提高,特別是以“安全性”名義對產自我國的童裝、嬰兒服裝及用品的召回十分頻繁。
2007年是我國處理紡織品服裝貿易國際關系的關鍵一年,任何出口非理性增長都將置我國于一個十分不利的地位。政府、行業和企業必須共同努力,在法律法規的大框架下通過有效的手段推行自律,行成政府制法執法、行業監督、企業守法的良好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