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
袁隆平院士是我們黨和國家培養出來的農業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一面光輝旗幟,是一位德研雙馨的科學家,值得我們大力推介和深入學習。
袁院士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西省德安縣。1953年8月,從西南農學院畢業,分配到我省安江農校任教。1971年2月,由安江農校調到我省農科院雜交水稻研究協作組工作。1978年晉升為研究員,被評為全國勞模。1984年,出任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1995年,出任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同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全國政協常委、湖南省政協副主席、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農科院名譽院長。
袁隆平院士是我們黨和國家培養出來的農業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是中國的驕傲!(攝影 新華網記者 朱繼東)
袁院士一生致力于雜交水稻科學研究。他參加工作50多年來,不畏艱辛、執著追求、大膽創新、勇攀高峰,取得的雜交水稻科研成果使我國在雜交水稻和超級雜交稻育種上一直處于世界領先水平。雜交水稻的推廣不僅解決了中國糧食自給難題,也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貢獻。袁院士的先進事跡在國內外廣為傳頌,得到了全國人民的由衷敬仰和國際社會的高度贊譽。他先后獲得國家特等發明獎、國家首屆最高科學技術獎等多項國家級重大獎勵和榮譽,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美國“世界糧食獎”等10多項國際大獎,并于2006年4月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成為中國工程院第一位享有這一難得殊榮的科學家。
袁院士的科技成就和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成功地研究出三系雜交稻,為我國創造了巨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1964年,袁隆平沖破當時流行的遺傳學觀點的束縛,在我國率先開展三系法培育雜交水稻的研究。20世紀70年代,他主持湖南和全國的雜交水稻協作研究,提出用“野生稻與栽培稻進行遠緣雜交”以創造新的不育材料的新技術路線,并帶領協作組突破了三系配套、優勢組合選配和制種低產三大難關,獲得成功。1976年,雜交水稻開始迅速在全國大面積推廣,他因此成為在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第一人。1982年,國際水稻研究所學術會首次公認:中國科學家袁隆平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雜交水稻研究的成功,開辟了糧食大幅度增產的新途徑。雜交稻比常規稻增產20%左右,為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糧食自給難題作出了重大貢獻。截止2006年,雜交稻在我國已累計推廣56.4億畝,共增產稻谷5200多億公斤。
第二,不斷開拓創新,確保了雜交水稻研究持續向高層次高水平發展。袁隆平認為: “搞科研像跳高一樣,跳過一個高度,又有新的高度在等著你,要是不繼續跳,早晚要落在別人后面。”為此,他不斷攀登雜交水稻研究的新高峰,使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究和應用30多年來一直保持國際領先地位。1986年,他提出了雜交水稻的育種發展戰略,為雜交水稻研究的深入和拓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列入國家“863”計劃,袁隆平擔任責任專家,主持全國協作。他組織各協作單位攻克了一系列技術難關,并解決了兩系法中的一些關鍵技術難題,使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走出低谷,于1995年獲得成功并開始推廣,比已有同熟期三系雜交稻增產5%-10%。1997年,袁隆平又提出了選育超級雜交稻的株型模式和技術路線。1998年,超級雜交稻研究作為總理基金項目立項,獲1000萬元重點資助;2000年,超級雜交稻實現了農業部制定的“中國超級稻計劃”大面積畝產700公斤的第一期目標;緊接著,2004年又提前一年實現畝產800公斤的第二期目標;現在正朝著畝產900公斤的第三期目標努力。為了加快超級雜交稻的推廣步伐,袁隆平睿智地提出了實施“種三產四”豐產工程,即種三畝超級雜交稻,產出現有四畝地的糧食總產。若全國五年發展 6000萬畝超級雜交稻,將產出8000萬畝的糧食,這既能保證糧食安全,又能為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致富創造條件。目前這一項目在湖南省已經啟動,并受到各級領導和省市有關部門、有關人員的高度重視和積極響應。
第三,豐富和發展了作物遺傳育種理論和技術,創建了雜交水稻學科。從1966 年發表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開始,袁隆平在科研實踐中不斷進行經驗總結和理論升華,大大豐富和發展了作物遺傳育種的理論和技術,也為其他作物的雜種優勢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借鑒。他先后發表論文60余篇,出版專著7部,其中《雜交水稻育種栽培學》和《雜交水稻學》先后獲得了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和國家圖書獎,由聯合國糧農組織出版的《雜交水稻生產技術》發行到40多個國家,成為全世界雜交水稻研究和生產的指導用書。袁隆平作為學術帶頭人,培養了一大批雜交水稻專家和技術骨干,在雜交水稻的研究和發展中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理論和應用技術體系,從而創建了一門系統的新興學科——雜交水稻學。
第四,促進雜交水稻走出國門,造福了世界人民。袁隆平把“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作為畢生的追求,并為促進雜交水稻的國際發展作出了巨大努力。1980年,雜交水稻作為我國出口的第一項農業專利技術轉讓給美國。上世紀90年代初,聯合國糧農組織將推廣雜交水稻列為解決發展中國家糧食短缺問題的首選戰略,袁隆平被聘為國際首席顧問,十多次赴印度、越南、緬甸、孟加拉等國指導發展雜交水稻。袁隆平還在國內舉辦了10多期雜交水稻國際培訓班,為30多個國家培訓了500多名技術人才。這些專家回到本國后都成為了當地研究和推廣雜交水稻的技術骨干。截止2006年,雜交水稻已在全球20多個國家開始研究或引種,種植面積達3000萬畝。雜交水稻越來越受到世界特別是亞洲、非洲國家的重視,在袁隆平的倡導和建議下,“雜交水稻外交”正成為我國“走出去”戰略的一項重要內容,得到國務委員唐家璇和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同時,也成為了社會主義中國科學發展,和平崛起,向世界展示和諧力量的一個重要標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