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屆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8日將在廈門拉開帷幕。如果加上其前身“福建投洽會”的10年歷史,中國投洽會已整整走過20年。
從一個地區性的招商引資“窗口”到全球雙向多邊投資促進“平臺”,投洽會的變遷,折射出中國20多年對外開放的歷史進程。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廈門經濟特區剛剛成立,面對中央賦予的帶動中國東南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當時的廈門市從廣交會上找到了“靈感”:與廣交會主要發展對外貿易不同,廈門獨辟蹊徑地選擇了投資貿易并舉的方向。
1987年9月8日,由廈門、泉州、漳州、龍巖四地聯辦的閩南三角區外商投資貿易會在廈門開幕,這是中國最早舉辦的、明確以招商引資為主題的投資洽談會。此后逐步演變為福建投資貿易洽談會、中國投資貿易洽談會。2004年的第八屆中國投資貿易洽談會開始設立“第三方”多向投資平臺,參會各國可與中國以外的第三國或地區簽訂投資協議。2005年,中國投資貿易洽談會正式更名為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
經過20年的發展,投洽會從區域性經貿活動,逐漸轉型為中國吸引外資、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和促進全球國際資本流動的公共平臺。
據統計,前10屆投洽會,共有全球144個國家和地區的近10萬名境外客商參會,13000余個項目成功簽約。
“從地區級、省級、國家級到國際級,從‘單向引資’到‘雙向投資’再到‘雙向多邊投資’,投洽會規格和功能不斷提升,折射出中國改革開放水平的顯著提高。”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林衍超副教授說,“它表明中國的對外開放已不再是簡單地給點優惠政策、給塊地、吸引點外資,而是在一個完全平等的條件下對外開放,中國經濟已完全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