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面臨同一數字的不同反應
主持人:
巖松,我們還是回到這個最關鍵的問題,怎么理解這個統計數字和我們現實生活中這種真實的感受之間的差異?
白巖松:
其實我們要回到這個數據本身,我不知道大家算沒算過這筆帳,昨天公布的這個數據是上半年的一共是12900多塊錢,平均到每個月的工資大約是2160元,這是一個平均數,你可能在街頭很多采訪的人,月收入是在四千到五千或者是更高,他在計算18%的增幅的時候,要求的錢就更多了。
我舉例來說,掙一千塊錢的人如果要是漲了18%的工資,只需要多增長180塊錢。但是掙五千塊錢的人,如果讓他的心理感受有一個,能漲了18%的話,它就要漲900塊錢,所以這是一個很大的差距。因此相對來說,月平均工資2160元,我們如果在大城市里面采訪,當然會覺得很少,已經是在平均數里面,我們是屬于高的那個位置,這是一個層面。但是僅僅是一個我們去計算數學統計的模式,更重要的是大家的心理感受。
第一,從去年開始流行一句話,叫“我們跑不過劉翔,起碼要跑過CPI。”從這個18%的角度來說,把CPI給超過去了,CPI今年上半年是7.9%,但是別忘了一點,如果你跟去年相比較,今年的7.9%是遠遠高于去年CPI的指數。可是我們工資上漲的幅度跟去年沒差太多,我們實際工資上漲的幅度是遠遠低于去年的,從數字上來看。但是這也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在一個平均數里面還有很多不真實的地方,比如說這個平均數是誰給平均下來的,有很多壟斷的企業,也許它的工資增速是很高的,而我們沒有體現出來,但是我們為什么平均了一下,我們就沒有這18%的感覺。
還有我舉一個例子,今天我看到了一篇文章,它計算得很好玩,有一個大企業的老總拿到的年薪是六千萬,他這六千萬如果做統計的時候可以這樣統計,他使一千名一分不掙的職工最后統計下來是平均年薪六萬元,你看,這六千萬是真實的,這一分不掙也是真實的,但是最后統計出來的這一千人平均年薪六萬也是真實的,所以它是不真實的。
主持人:
所以這可能也牽涉到一個統計方法、統計口徑的問題,到底是加錢的平均還是說簡單的平均,如果說簡單的平均,它會掩蓋很多問題。
白巖松:
對,我就覺得關鍵是這個問題不在于,它是真實的,應該是沒有錯的,但是如此簡單的把這樣一個沒加任何解釋的數字就推到公眾的面前,這是容易造成大家抵觸的情緒。
其實去年就已經出現了這樣一個情況。在去年的時候當時面對了這樣一個平均工資,大家也是馬上感慨,你漲工資了嗎?沒有,那么我想統計局的有關人員應該聽到了去年很多人這樣的一種感慨,今年再公布這樣的數據的時候,為什么不做得更細一點,比如說按地區,按照不同的行業,把這樣的一個數字既交代了18%,同時把那些數字也給大家一個解釋,大家就明白這個平均數是怎么來的了。
主持人:
但是你看這個數字,不是今年才推出來一個新的項目,它已經推出五年了,雖然每年推出以后,人們最會有這樣的抱怨。但是我們不妨參照一下GDP這個數字,GDP對它的爭議也有很多,但是我們仍然以它作為每一年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判斷,恐怕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城鎮單位在崗職工的平均工資,也是希望做一個參照,就是我參照上一年。
白巖松:
它跟GDP是不一樣的,GDP當然是拿了一個平均的數字去統計,一二三四五六月,各自不同,最后有這樣的一個數字,但是它跟每個個人之間那種直接的關系并沒有以真實的感受去跟它進行碰撞,對嗎?你作為一個個體,你認為今年上半年10.4%或者怎么樣,你們之間的那種聯系并不那么具體。但是工資就明確地說了,城鎮單位的職工平均工資是18%,你馬上就要算,董倩,你漲了18%嗎?沒有,問他,你漲了嗎?沒有,但是這是一個平均數,于是導致了大部分的人群是在這18%里面,沒有找到這樣一種感覺,而且這里關鍵的不包括農民工,不包括很多的私營企業主,還有個體戶等等,而這樣的人群在目前的中國是非常巨大的。因此,拿這樣一個數字去衡量,尤其大家模糊了一下,被當成國民的收入概念,那更是不準確的。
平均工資背后的不平均
主持人:
即便是針對城鎮單位在崗職工這樣一個群體,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企業、不同地位人群之間的差異也是很大的,通過一個短片了解一些這方面的情況。
短片2
這是網上流傳的一個上海女公務員的工資單,帖子中說:
2005年7月,畢業于北京的一所不錯的大學,畢業前回到家鄉上海,和許多同學一樣,經歷了找工作的風風雨雨,在沒有任何背景和關系可以依靠的情況下,最終選擇了上海某較好系統的公務員。
這位女生詳細列出了她的收入明細,她把自己的收入分為三大類:
第一,基本收入,每年是59150元。
第二,補貼收入,全年合計24900元。
第三,非現金福利,主要是單位不定期充值的超市購物卡、餐飲卡、牛奶票等,一年大約有六千元左右,這樣算下來,一年收入大概約為九萬元,應該說,這實在是一份相當可觀的收入。
事實上,從2006年開始流傳的“曬工資”現象,在經歷了初時的新鮮與刺激后,時至今日,仍然在各大中文論壇里流行,從一開始大家彼此的好奇到后來人們發現,這“曬工資”常常能曬出分配不公。
因此,當國家統計局的平均工資增長18%一公布,就立即引來了人們的種種質疑,有人提出,采用平均數計算出來的工資并不能代表全國各地區各行業的平均工資,根據國資委統計評價局在2006年編寫的一份統計年表顯示,石油石化、煤炭、通信、交通運輸、電力等12家企業員工工資是全國平均工資的3到4倍,如果加上工資之外的各種福利待遇,實際收入差距可達5倍乃至10倍。
此外,即使在同一行業,管理者的年薪和普通員工之間的薪資常常相差數倍乃至數十倍。在這種情況下,平均工資也未必能體現該行業收入的真實情況。
而在國外,管理者的收入和工薪階層的收入一般都是分開統計的,各行業的收入增長狀況也都能夠在統計報表中清晰地體現出來。那么,我們的統計工作是不是也該更精確、更具體呢?
平均工資背后的結構失衡
主持人:
好,我們繼續關注、分析18%這樣數字的工資增幅,我們首先連線正在江蘇調研的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常修澤先生。常先生,您好。
常修澤:你好。
主持人:
您就給我解答一個問題,一方面,我們看到工資分配結構失衡,收入的差距在不斷地加大。但是另外一方面,我們從國家統計局這樣一個權威的統計機構得出的數字,就是說人均的工資在大幅穩步增長,我們不大看清這個現象,請您給我們解釋一下。
常修澤:
其實從今年上半年的增長來看,我個人比較一下,比去年的數還是回落的,去年是18.7%,今年上半年是18%,回落了0.7個百分點。同時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情況,今年上半年CPI的增長幅度比去年4.8%要高得多,上半年是7.9%,這一點也應該考慮到。同時就收入本身來說,我剛才同意幾位的觀點,平均數只能反映大體的趨勢和水平,它掩蓋了或者抹煞了一些結構性的問題,這里有四個結構供您參考。
第一個結構就是整個國民收入的大分配結構。這些年整個社會財富相當明顯地增加或者增長,但是這個財富在居民、政府和企業這三者之間的分配有偏頗、有問題,就是居民、政府、企業這三者各自的絕對數都上升了,但是居民所占的份額是下降的趨勢,大的分配上現在有問題,居民的比重是下降的趨勢,這一點應該證實,所以要增加居民的收入,相對地縮小政府和企業所占的比重。
第二個結構就是地區的結構問題,區域結構問題,因為平均數掩蓋了區域的差距,去年我詳細了解了一下各地區的情況,去年的平均數是24932元,將近25000元,但是上海是49310元,北京是46507元,天津是34938元,江西只有18400元。地區的差距是比較明顯的。
第三就是行業結構。剛才您講到了12個行業相當于平均數的2至3倍,甚至3至4倍,如果用總的收入來說可能更多一點。
第四結構就是企業內部的經營者的收入和一般員工的收入,這個結構之間也失衡,有的經營者剛才也看到了,有的年薪到幾十萬甚至幾百甚至更多一些,而一般一線員工的增長幅度相對低一些,內部也有一個失衡的問題。就是平均數掩蓋或者抹煞了一些不同結構的差距。
因此,我個人建議,除了公布平均數這么一個基本的總體水平之外,還要有比較具體的結構性的數據,這樣才能有說服力。
主持人:
好的,謝謝常先生。
不在統計范疇內的人群恰恰更需漲工資
主持人:
其實我們今天可能更多的關注的是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其實我們更多的應該把目光放在不在崗的。
白巖松:
一個是要放在不在崗,另外一方面,我們過多地看重了這18%的增幅。但是任何一個人,比如可能明天就會有很多的員工要去找領導了,能咱們單位沒漲18%,這個單位的領導就應該反過來去問,你是不是從不到兩千塊錢的工資漲到了2160元,因為這是昨天的統計數據所顯示的。可能更多的人不管他掙四千還是五千,都要求18%,但是這個統計數據只顯示了是從不到2000元的月工資漲到2160元。
但是這里蘊藏了一個非常大的問題,我覺得剛才專家也說,我舉一個這樣的例子,比如大家在看到解放前中國的人均壽命的時候,30多歲40來歲,那覺得非常慘,這樣一個平均數就容易遮蓋住很多問題,后來去跟專家了解的時候,就發現那個時候是醫療水平很差,很多的新生兒的死亡率是極高的,因此,必然帶來整個人口的平均壽命不高,但不意味著當時的人都活不過30歲和活不過40歲,這就是平均數的欺騙性。
另外一方面,你剛才說的這個問題是最重要的,我覺得透過平均工資它太容易看到成績而遮蓋住問題了,為什么要這么說呢?我們現在整個的工資收入、居民收入只占GDP國民收入的10.9%,這是2005年統計的數字,明顯偏低。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數據,在2005年的時候,43%的城鎮人口拿到了83.4%的居民工資收入,而整個農村57%的人口才獲得了16.6%的居民收入。因此在這樣一個平均數里,我們更愿意看到的是問題,就像今天有一篇文章里面說,一個木頭能裝多少水,要去看這個短板子,在這個平均工資的時候,如果大家都很開心,我們工資逐年上漲,可是掩蓋了是更大量的短板子的問題,那才得不償失。
主持人:
我覺得通過18%這個數字我們更應該關注,就是這么多年來,隨著我們國家經濟不斷地取得更大的成績,應當受惠的都是哪些人群,剛才常先生講到了幾個,一個就是政府、企業、個人之間這種關系,到底誰應當受惠?
白巖松:
我舉這樣一個例子,不知道恰當不恰當,其實我們整個工資收入的水準一方面要擴大在國民收入當中的比例,這樣是受惠于全民的,因為十七大報告不也有嗎?咱們節目中也曾經去說過讓更多人分享改革的成果。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我們應該改變一種增長的模式,讓處于短板子水平的工資收入的平均數增長得更快,而處于中高端,尤其高端的工資增長是更低,這樣平均數下來的時候可能沒有大家想像得這么高。但是你要知道,讓低收入人群增長的幅度變大是更容易一點,因為就像讓1000塊錢的人漲20%只需要200塊錢,可是要讓5000塊錢的漲20%就需要一千塊錢。因此社會收入的水準,也應該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包括稅收,最近大家也在熱議提高個稅起征點等等,讓更多的人受益,既有有形工資的提高,也有無形收入和優惠各種政策的給予,這樣大家可能面對平均數的時候就更能心平氣和。但是更重要的,我相信這是最后一次裸公布一個簡單的平均數,相信明年的國家統計局假如再公布這樣數字的時候,恐怕就會更全面一些,不同的地區、不同的行業等等,做更多的解釋性說明,才不會引發這么多的爭議和情緒。
央視《新聞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