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看病難”尚需更多措施
城市大醫院病患通宵排隊,一號難求,小醫院卻門可羅雀,農村則缺醫少藥。“看病難”凸顯我國醫療結構嚴重失衡,資源配置不合理。
陳竺表示,為解決上述弊端,未來政府投入將著力加快建立和完善“以縣級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為骨干、村衛生室為基礎的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其中,政府將重點辦好縣級醫院和每個鄉鎮一所衛生院,采取多種形式支持村衛生室建設,大力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條件。同時,建立和完善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的新型城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同時,醫改方案也確定了“建立城市醫院與農村、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分工協作機制”。在這一體系中,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將主要為社區居民提供疾病預防等公共衛生服務和一般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的基本醫療服務;而大醫院則承擔急危重癥和疑難病癥的診療、醫學教育和科研、指導和培訓基層衛生人員等方面的骨干作用。
但分組審議中,多位委員指出,社區醫院等要真正起到為“看病難”分流的作用,仍然面臨包括人才在內的諸多瓶頸問題,需要醫改方案進一步出臺配套措施。
列席會議的全國人大代表、哈爾濱市醫科大學第三臨床醫院院長徐秀玉認為,國家應該進一步加大對社區醫療的投入力度,包括房屋、必備醫療設施等。此外,尤其需完善社區醫師的培養機制。“為什么老百姓不愿意去社區醫院?就是對社區醫療的水平不信任。”徐秀玉代表認為,提高社區醫生醫療水平非一日之功,這就需要大醫院幫助小醫院,在兩者之間建立起一種雙向關系。
徐秀玉代表注意到,現在即便大學生就業非常艱難,但一些醫學院的學生卻不愿意到提供就業機會的縣區醫院工作。因為縣區醫院收入不高,前途渺茫。醫學院畢業學生在縣區醫院很難發表國家級論文,也很難評上主任醫師。
與之相對應的卻是大醫院醫生資源過剩,一些醫生不能發揮積極性。徐秀玉表示,如果在大醫院和小醫院之間建立起雙向關系,大醫院過剩的醫生就可能被派到小醫院發揮很大作用。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院長田玉科委員也開出了自己的“藥方”。目前,每千人口醫生的比例,世界平均水平是1.48,而我國這一比例已經達到1.55。“醫療衛生人員是飽和的,但是為什么病人看病那么難?”田玉科委員指出,癥結在于我國醫務人員的配置嚴重失調,基層醫院醫生一天看幾個病人,而大醫院的醫生每天要接待100多個病人。
田玉科委員建議,將來應該像免費師范生一樣,在醫學院免費為基層醫院培養醫生,這些享受免費學習的醫學院畢業生將來定向分配,以緩解農村和基層醫療人力資源不夠、醫療水平偏低的現狀。
為合理配置醫療資源、解決“看病難”問題,衛生部早已制定分級轉診醫療制度,三級醫院主要承擔急危重病、疑難病癥,二級醫院則主要承擔簡單一點的常見病和多發病。陳竺在此次報告中亦有所涉及。
但列席會議的全國人大代表、貴陽醫學院附屬醫院院長孫誠誼指出,這一現行制度的最大缺陷在于,對醫院缺乏約束性,在經濟利益刺激下,醫院不分大小都奔著經濟效益好的疑難重癥使勁兒。醫院在擴大規模、建豪華病房和購置昂貴儀器上互相攀比。
孫誠誼代表建議,醫改方案應該對分級診療制度進一步細化,出臺相關配套措施,尤其應針對醫院管理者出臺一套科學、完善的績效評價機制。這一機制,應該將醫院管理者的注意力從盈利轉變到關注病患利益上來。
藥價虛高亟待治理
藥價虛高導致“看病貴”,對此,叢斌委員分析,“以藥養醫”體制下,現行不合理的藥品招投標制度是藥價虛高的元兇之一,直接導致廉價藥被逐出醫院,進入醫院的都是高價藥。
盡管在目前的藥品招投標中,政府紀檢監察部門介入進行監控,但卻無法阻斷藥廠、醫藥代表和醫院院長、藥房、科室和醫生之間的“黑金鏈條”。
全國人大華僑委員會委員朱士明建議,應給予生產高效廉價藥的藥廠適當補貼。
田玉科委員指出,藥價虛高導致醫患矛盾,解決這個問題涉及多個部門,不僅需改革“以藥養醫”的現行體制,國家發改委在合理定價、減少流通環節等方面也要有所作為。
陳竺在報告中直面藥品安全問題。他指出,我國醫藥產業集中度低,企業多、小、散的格局沒有改變,市場惡性競爭屢屢發生,企業自主創新投入和能力嚴重不足。
烏日圖委員指出,國家幾次機構改革,卻沒有安排一個專門部門研究醫藥產業發展的問題。藥品生產體制亟待改革,但如此重要的內容居然在醫改方案里語焉不詳。“醫改方案作為一個完整的體系,缺少這一塊是比較大的制度體系的缺失。”(程剛 崔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