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7月26日電今日,央行副行長胡曉煉發布《匯率體制改革與貨幣政策有效性》一文,論述了貨幣政策是我國宏觀經濟調控的重要手段、近年來我國貨幣政策有效性所面臨的挑戰,以及更加靈活的匯率制度有助于增強貨幣政策的有效性三部分內容。
全文如下:
隨著中國經濟規模日益擴大,市場化水平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更加深化,面臨的經濟形勢更加復雜。為保持我國經濟平穩較快可持續增長,宏觀調控的能力和作用就十分重要,貨幣政策的有效性也更加重要。結合中國的特殊發展階段,貨幣政策需要兼顧物價穩定、經濟增長、充分就業和國際收支平衡四大宏觀經濟目標。匯率政策不僅關系到達到上述宏觀經濟目標,還涉及國際競爭力、國際經貿關系以及優化資源配置實現等。完善人民幣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逐步增強匯率靈活性,有助于增強貨幣政策的靈活性和有效性,改善宏觀調控能力。
一、貨幣政策是我國宏觀經濟調控的重要手段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作為宏觀經濟調控的重要手段,我國的貨幣政策通過金融體系傳導實現對整體經濟的調控。貨幣政策不局限于調控單一領域或行業,而是作用于宏觀經濟的各個領域,影響到各個微觀主體的經濟行為。因此,相對于匯率目標而言,貨幣政策有著更為全局性的影響和系統性的重要意義。我國有些條件跟其他國家有所不同,特別是我國屬于發展中的大國,并且處于改革轉軌階段,經濟形勢復雜多變,宏觀經濟政策需兼顧改革和發展等多項目標。我國貨幣政策也采用多目標制,既關注通脹,又要考慮經濟增長、國際收支平衡、就業等問題,還要推動金融改革。在這種現實國情下,貨幣政策的靈活性和有效性顯得尤為重要。
2008年下半年以來,我國經濟經受了國際金融危機的嚴峻考驗。面對極其復雜的國內外形勢,我國堅持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全面實施并不斷完善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一攬子計劃,率先實現了經濟形勢總體回升向好。針對復雜變化的形勢,中央提出當前經濟工作的重點是在促進發展方式轉變上下功夫,真正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有機統一起來,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應看到,隨著我國經濟較快復蘇增長,外匯流入較快,流動性增加較多,采取積極的對沖操作后流動性依然十分充裕,存在著通脹預期強化和資產價格投機等潛在風險。因此,正確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與管理好通脹預期的關系是現階段擺在宏觀經濟決策者面前的重要任務。
從各國的歷史經驗教訓來看,通貨膨脹及其治理不僅是宏觀經濟研究領域一個永恒話題,而且也是關系到社會以及政治穩定的重要問題。按照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米爾頓弗里德曼的說法,通貨膨脹是一種疾病,一種危險的有時甚至會致命的疾病,如不及時制止會摧毀整個社會。從中國的現實來看,受通貨膨脹損害最大的是低收入群體,尤其是我國4000多萬的城鎮低收入群體和近億人的農民工,處理不當容易對社會公平和穩定造成影響。對于中央銀行而言,首要的責任是幣值的穩定,防止產生高通脹的風險。貨幣政策是管理通脹的最重要和最有效的宏觀經濟政策,應不斷增強貨幣政策的有效性,確保實現物價穩定并以此促進經濟增長的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