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間,香港人民幣存款、人民幣保單等投資產品紛至沓來,在港金融機構正式打響了人民幣產品爭奪戰。
這一切緣于7月19日人民銀行與香港人民幣業務清算行——中國銀行(香港)(下稱中銀香港之間簽署新修訂的《清算協議》。
《清算協議》,全稱《香港銀行人民幣業務的清算協議》,是人民銀行與中銀香港之間于2003年年底簽訂,為2004年香港正式啟動人民幣業務鋪平道路。不過,“政府方面最初對此的態度很小心,比如規定只有香港居民才能有人民幣存款”,時任香港金管局總裁的任志剛早前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說。
任志剛坦言,香港人民幣業務這么多年發展比較慢的一個原因,就是《清算協議》的突破不足。也因此,香港金管局總裁陳德霖認為,此次在多個方面均放寬限制的修訂,將令香港人民幣業務平臺進入新階段。
與以往重視解決產品不足相比,此次修訂,更多著眼于市場機制建設。一位接近人行高管的人士對本刊記者評價道。“《清算協議》的修訂,為開展人民幣結算、發展人民幣產品奠定了很重要的制度基礎。”
而用香港交易所行政總裁李小加的話描述,人民幣國際化首先要完成的“走出去、離岸流通、可回流”三小步中,此次修訂已經走到了“兩步半”。
機制放松
中信銀行國際副總裁陳鏡沐用“甚有驚喜”來形容這次《清算協定》修訂。陳鏡沐指出,協議的放松度較預期為高,不論是企業貸款、人民幣投資及人民幣結算,均大大放松限制。
在開戶方面,修訂消除開設人民幣企業賬戶的行業限制,不再限于與貿易或服務相關行業。證券行、保險、基金公司等金融機構,也可以在香港銀行開立人民幣戶口,這為金融機構開發人民幣定價的保險、股票、債券及基金等金融產品,掃清了重要障礙。
在兌換方面,個人賬戶兌換仍保持每天2萬元人民幣的限制,而企業兌換人民幣沒有設定上限。
這意味著,銀行可根據企業客戶的具體情況以及銀行人民幣頭寸的管理情況,評估兌換金額。
在轉賬層面,香港的個人和企業相互之間將可以通過銀行進行人民幣資金的自由支付和轉賬。
一位不愿具名的香港銀行界資深人士對本刊記者表示,在過去,香港市場比較關注人民幣產品不足問題,但“其實,產品對金融機構其實很容易做,幾天之間就可以開發出來。”更重要的還是在市場機制上的限制。這次修訂的亮點,即是在市場機制上的調整。
接近人行高管的人士亦指出,原有《清算協議》根據個人業務制定,但在跨境貿易結算出現之后,很多規定都已不再適合,因此做出修改。“現在所有的企業都可以在香港開設人民幣賬戶,當香港有充足的人民幣投資產品,企業使用人民幣結算后,便有較大動力以人民幣形式保留資金,并留存在香港。”
此前,人民幣存量一直是困擾香港人民幣業務發展的主要因素,雖然自2009年以來,人民幣存款在香港增速可觀,但是存款總額仍小于市場普遍預期,截至今年5月,香港人民幣存款達到847億,僅為香港各種貨幣總存款余額的約1.2%。
這主要是歸咎于香港人民幣缺乏控資渠道,存款利率過低——大部分香港銀行6個月存款利率僅為0.4%至0.865%。因為在《清算協議》修訂前,香港銀行持有的人民幣資金只有與中銀香港清算,而清算銀行支付的清算利率固定在0.876%的低水平,這限制了香港商業銀行提高人民幣存款利率的動力。
此次修訂中,備受關注的銀行之間的平盤新安排,則將改變這一現狀。
在《清算協議》修訂之前,香港銀行的個人兌換或企業跨境貿易結算的兌換只能夠與清算行即中銀香港平盤,但隨著跨行人民幣轉賬限制的取消,銀行之間將可以作人民幣平盤交易。
這項新安排,實際通過允許商業銀行間進行拆借交易,推動香港人民幣存款利率逐漸市場化,銀行將會以更高的人民幣存款利率吸納資金,而拆解活動的活躍,則有利于香港發展同業市場,形成人民幣定價系統,長遠而言,有助于人民幣在海外市場的價值發現。
(本文來源:《新世紀》-財新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