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那您覺得哪種方法判斷“熱錢”規模要更準確一些?
鄧先宏:判斷“熱錢”規模,必須要看到“熱錢”很多都是披著合法合規的外衣進入的,也就是說單靠算國際收支數據這本“會計賬”是不大可能全面得出“熱錢”流入情況的。但在管理實踐中,通過監測和查處“熱錢”,可以為判斷“熱錢”流入規模提供一定的依據。例如,此次專項行動累計排查金額4400多億美元,已查實的“熱錢”涉案金額73.5億美元,這個數字是建立在對國際收支交易記錄進行系統排查的基礎上的,是實打實的。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得出一個認識,我國大多數國際收支交易是合法合規的,但不排除違法違規資本“借道”混入。有觀點動輒認為有成百上千億的“熱錢”流入,我覺得還是要基于事實依據。
如何應對
防范“熱錢”流入要標本兼治
記者:中國經濟的持續較快發展吸引著“熱錢”流入,最近,央行又決定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熱錢”也可能賭人民幣升值而加快流入中國。您認為防治“熱錢”,重點應做好哪些工作?
鄧先宏:防范“熱錢”等違規資金流入宜標本兼治。從長遠來看,關鍵是更加注重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理順國內資源、資金等價格體系,不斷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進一步發揮市場機制的基礎性作用,避免給“熱錢”提供持續套利投機的空間。同時,要堅守防范風險的政策底線,著眼當前監管中的重點渠道、重點項目和薄弱環節,不斷完善外匯管理以及相關管理政策,加強監管協調,充分發揮監管合力,嚴厲打擊各類違法違規外匯交易活動,有效防范和遏制“熱錢”流入,切實維護好涉外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外匯政策環境。(記者 田俊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