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包發行現象:
抑制炒新有一定作用但“一包4家”劑量不夠
創業板打包發行造成的資金壓力,是有限的。按照目前創業板發行規模來看,一般情況下都是4只批量發行,其實,4只創業板股票發行規模還抵不上一只大盤股的發行規模
□記者 傅蘇穎
從去年10月創業板開板以來,中國的創業板已經誕生了200多天。就是在這不長的時間里,創業板公司成就了一個個造富神話。與此同時,由于創業板公司發行規模小,導致定價偏高,也引發了公眾對新股發行定價的不少質疑。
有分析人士表示,新股上市首日遭爆炒,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股票供不應求。我國股市歷來“新股不敗”,投資者往往投入很多資金去“打新”。如果經常有大量新股可以申購,肯定會分流部分“炒新”資金,從而直接抑制新股炒作。
因此,監管部門對創業板公司首次掛牌上市就采取了批量上市的策略,統計顯示,創業板首批28家公司共發行6.1164億股,平均每家2184萬股,其中網上發行4.8931億股,平均每家1747萬股。
世紀證券呂麗華表示,由于創業板一批發行才抵得過一只中盤股的發行規模,若是單個企業發行,或許會引起很多資金的追捧。
呂麗華認為,以3月份測算,3月創業板兩批申購凍結資金平均為4000億元,而當時市場存量資金約為8000億。而發行規模平均為25億元,不及大盤股重慶水務34.9億元和昊華能源32.78億元的發行規模。因此,打包發行對于創業板來說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盡管監管層在創業板首批企業上市之前做足了準備,但是,畢竟企業上市屬于市場行為,因此,創業板企業遭爆炒仍然無法避免。
上市當日,首批28只創業板先后被深圳證券交易所采取盤中臨時停牌措施。其中20只個股被兩次停牌,列首日漲幅榜第一的金亞科技,則被三度停牌。首日“爆炒”還催生了紅日藥業和神州泰岳兩只“百元股”。
針對創業板新股的爆炒行為,中信建投首席經濟學家魏鳳春也認為,由于市場資金充裕,新股上市遭到追捧也實屬正常,那么,關鍵的一點,就是在于企業的成長性。
市場部分人士擔心,雖然創業板單只個股融資規模有限,但是,如果這種打包發行的方式成為常態,其對于市場資金的壓力將明顯加大。
對此,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創業板企業規模小,創業板就算是打包發行會造成一定的資金壓力,也是有限的。按照目前創業板發行規模來看,一般情況下都是4只批量發行,那么,4只的創業板發行規模還抵不上一只大盤股的發行規模。所以,市場根本不要考慮供給資金的壓力,而關鍵還在要落實到企業本身的成長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