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跡象顯示,我國資本項目開放有望加速,今年個人對外金融投資有望逐步解禁。
這意味著,除QD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模式外,個人可以直接去海外投資股票、基金、債券等。一旦政策開禁,我國資本項目開放將邁出歷史性的一大步。
專家指出,在國際收支對我國經濟與宏觀調控影響越來越大的背景下,逐步放寬個人對外金融投資的限制,無疑有利于實現藏匯于民,抑制國家外匯儲備的過快增長。
政策信號頻繁放出
細心人可以發現,今年以來,關于資本項目開放和放寬個人金融對外投資的政策信號不斷釋放:
4月4日,央行副行長吳曉靈在孟買表示,中國將逐步放松對資本的控制。在風險得到有效防范和加強資本流向監控的情況下,將有選擇地逐步放寬對跨境資本交易的限制。
3月,國家外匯管理局在部署2007年資本項目外匯管理工作時明確提出:“逐步放寬個人對外金融投資的限制。”
兩會期間,外匯局局長胡曉煉接受采訪時稱,去年已經規定個人購匯可以有5萬美元,在這個基礎上可能會考慮進一步放寬個人投資渠道。除QDII模式外,可能會允許個人直接在海外投資。
專家指出,所謂放寬個人對外金融投資的限制,主要指證券投資方面,包括基金股票債券等。它與QDII不同之處是個人直接出海投資,當然風險也是自擔;而QDII模式是個人通過境內機構去海外投資。
之所以資本項下開放會邁出如此大的步伐,主要還是因為國際收支失衡狀況。國際資本仍可能大量流入,而且國際收支失衡對我國經濟發展與宏觀調控的影響越來越大,這已成各方共識。鑒于此,外匯局才考慮有序放寬企業和個人持匯、用匯限制。
為藏匯于民提供渠道
對于這一政策動向,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長巴曙松評價說,“這意味著外匯管理體制正在從原來的‘重流入、輕流出’轉向中性管理。如果放寬個人對外金融投資限制,不僅意味著放寬資本流出,另一方面也是為藏匯于民提供了渠道。”
巴曙松說,在過去幾年中,居民結匯比重較高,是推動外匯儲備上升的重要力量之一。“居民的外匯資產除了存款,基本沒有其他運用渠道,在人民幣升值趨勢下,不少居民選擇結匯。只有相應的外匯投資渠道,居民才可能會持有部分外匯。”他認為,個人海外金融投資一旦放行,“嘗鮮者”應是部分風險承受能力高的投資者。
對外經貿大學教授丁志杰認為,如果允許個人海外投資,實際上就等于允許私人部門包括私有企業也可以走出去。從整個資本項目管理政策來看,這是對資本流入流出實現了一個相對平衡的管理。“隨著QFII和QDII政策的不斷完善,再加上未來個人海外投資政策的出臺及落實,這奠定了人民幣資本項目基本開放的一個重要基石。”
政策效果將逐步顯現
“一旦境外各類金融投資活動逐步地、有序地獲得管理層的公開支持和合理監管,境外投資的管制得到實質性的開放后,有望明顯解決國內資金流動性過剩的問題,而且國內居民個人財產有望真正進行全球配置。”一位證券分析師如是評價說。
有研究員指出,目前國內股市和香港H股存在同股不同價的問題,一個關鍵的原因在于香港市場資金可以自由流動,因此可以在全球市場尋找目標進行投資,而內地市場雖然資金過剩,但沒有太多的選擇空間。因此,一旦個人海外金融投資可以成行,兩地股價有望逐步靠攏。不過,這預計需經歷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后才可能實現。
這因為,在人民幣升值的強勁預期下,個人海外金融投資能收到多大效果,仍值得商榷。QDII政策推出后并未受到居民追捧,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民幣升值預期。
但丁志杰也指出,隨著人民幣匯率加快向均衡水平調整,這一政策效果會逐步顯現出來。它將有效地抑制外匯儲備過快增長,防止大量外匯集中在國家手里的風險。
在時機選擇上,有專家認為,未來幾年內我國的國際收支可能依然還很強勁,我國擁有大量外匯儲備,這為資本賬戶開放提供很好的時機。但也有專家表示,今年以來,全球金融市場不斷出現動蕩,呈比較脆弱態勢,因此對個人走出去應抱著積極謹慎的態度。
更有專家提醒說,今年是亞洲金融危機十周年,從歷史看危機大約每十年爆發一次。人民幣在升值壓力下采取了很多開放措施,但這些措施沒有在情況逆反情況下得到檢測,即經歷過壓力測試。因此,在推出政策前,應考慮到未來若人民幣匯率走向均衡、以及市場條件發生極端變化的情況下國家的承受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