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份“中國新中間階層生活調查”理財專題調查新鮮出爐,結果顯示:77.8%的受訪者表示會選擇外資銀行;9%的受訪者認為“國內銀行服務更全面”;僅有6.9%的受訪者表示不會選擇外資銀行,這些拒絕外資銀行的受訪者中近四成是因為民族情結,一半以上是因為“對外資銀行沒有了解”和“外資銀行的網點太少”而暫時不選擇外資銀行,他們將來很有可能也會成為外資銀行的客戶。
與此同時,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4月10日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上海外資銀行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比去年同期增長57.1%,漲幅同比上升26.4個百分點。央行專家指出,3月份外資銀行人民幣企業存款增加較多,同比多增43.8億元,其中活期存款同比多增32.1億元,是推動外資銀行存款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
與之相反的是,一周前《人民日報》對國有銀行平均等待時間的公布在網上激起千層浪,把排隊等候的問題置于風頭浪尖———“在記者隨機走訪的4家國有銀行網點中,從取號到辦業務,記者的平均等待時間為85分鐘,最短56分鐘,最長167分鐘;在5家股份制銀行網點平均為35分鐘。”
而記者了解到,目前匯豐銀行已開始制定緊急預案,以應付正式開展人民幣的零售業務那天可能出現的大批客流。
這些數據和跡象似乎都向國有銀行敲響了警鐘。部分人士認為,4月6日跨行查詢叫停一事是為了平民憤,留住銀行客戶,與4月2日4家外資法人銀行的開業有直接關系。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研究所李永森教授表示,外資銀行的法人銀行開業后,雖然短期內很難對內資銀行形成明顯沖擊,但一旦加入了新的市場因素,競爭會慢慢加劇,到適當的時候,更多的老百姓就會到外資銀行去享受服務。
目前,國有銀行排隊的問題得不到改善很重要的原因是,國有銀行并不缺乏資金,它們工作的重點是怎么把資金安全地發放并回收,避免風險。而外資銀行會讓國有銀行進一步提高服務水平和質量,實現與國際接軌。
李永森同時指出,外資法人銀行開業后,競爭形勢的變化必然導致金融產品的加快創新,金融服務效率的加快改善。中資銀行對個人理財也將更加重視并加大投入,普通市民的理財將擁有更多的品種選擇。
目前,社會上存在一個普遍的觀念“外資銀行服務和產品更好、更加人性化”。記者了解到,選擇外資銀行的客戶認為外資銀行在服務中特別注重體察客戶的細微需求,比如設有單獨的會客室,專門為客戶提供一對一的理財服務,營業廳內還設有沙發、備有咖啡供客戶休息時享用,在較為隱蔽的地方還裝有電腦以方便客戶上網查看賬戶等等。正是這些對待“上帝”的方式,讓外資銀行贏得客戶的青睞。
現在外資銀行高門檻的管理費還讓中低端客戶望而卻步,而隨著門檻的逐漸降低,國有銀行面臨的似乎就不是挑戰那么簡單的事了。(文章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