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理解世界各國相關定義的差別,就要把“文化產業”現象放在社會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考察。社會現代有兩波。第一波現代化從18世紀中期開始,以蒸汽作為生產動力帶動社會走上了現代化之路,第二波現代化則始于20世紀中葉的電子動力革命。當今世界各個國家正處于雙波涌動的現代化洪流之中。
文化產業的興起立足于現代社會人們的精神文化需要。“沒有需要,也就沒有生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頁)社會現代化提高了社會生產,增加了人們的休閑時間,降低了恩格爾系數,增加了對享受生活、積累文化資本的需求。這種新的需求結構,通過市場機制的作用直接改變生產結構,拉動了文化產品的生產形成文化產業。同時,現代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為文化產業的興起提供了技術保障。從19世紀后期開始,現代高新科技的應用孕育出一種與傳統的“精英文化”相區別的文化現象。這就是被法蘭克福學派稱為的“文化工業”即文化產業。按照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的文化資本范疇來說,文化產業是文化資本的經濟運營。它的產品具有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文化產業大致應當劃分到第三產業范圍內。
考察社會現代化過程,英國經濟學家柯林·克拉克發現產業與就業結構高級化規律。產業結構高級化規律表現為產業鏈條逐漸加長,產業鏈條的重心逐步后移。同時,隨著人均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勞動力將依次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然后向第三產業轉移。美國經濟學家西蒙·庫茲涅茨進而發現:在工業化初期,第一產業勞動力比重不斷下降,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勞動力比重不斷提高;到工業化中期,第二產業勞動力比重變化不顯著,大量勞動力開始向第三產業轉移,并導致第一產業勞動力比重持續下降與第三產業勞動力比重持續上升。1990年,著名經濟學家玻特提出了經濟發展四階段論:“要素驅動階段”,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來自廉價的勞力、土地、礦產等資源;“投資驅動階段”,以大規模投資和巨大規模生產驅動經濟發展;“創新驅動階段”,以技術創新為經濟發展主要驅動力;“財富驅動階段”,追求個性的全面發展,追求文學藝術、體育保健、休閑旅游等等生活享受,成為經濟發展的新的主動力。
梳理上述背景可知,文化產業在西方發達國家得到大力倡導,完全是社會需要所致。它們已經處在第二波現代化中,一要發展傳統的文化產業,二要興起新型文化產業,三要對原有產業進行創新改造。所以,西方國家文化產業內涵豐富且范圍不斷更新擴大。中國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階段,這是從工業化初期到中期轉變階段,文化產業剛剛興起發展。自然不能用自己的標準去裁撤世界,當然也不能照搬照抄削足適履。
英國提出創意產業,為的是通過“創意”對第二產業升級調整并使第三產業(服務業)細分,打破二、三產業的原有界限越界尋找提升第二產業、融合二、三產業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并且通過在全社會推動創造性發展,來促進社會機制的改革創新。所以,發達國家、發達地區的創意產業一方面是在過去總體的文化產業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產業概念,另一方面又是不同于過去文化產業的新的產業形態。創意產業往往是在制造業充分發展,服務業不斷壯大基礎上形成的,是第二、第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結果。因此,創意產業高于傳統的文化產業,創意產業之路可能是走現代化的國家應該借鑒的。
歐盟“Info2000計劃”中把內容產業定義為“那些制造、開發、包裝和銷售信息產品及其服務的產業。”這是因為隨著電子傳媒技術的發展,傳統文化產業例如傳媒業形成“內容匱乏”。高科技的文化產業就是“內容產業”。目前數字化內容產業震撼文化產業,成為發達國家文化產業發展爭相搶奪的對象。數字化內容產業是指將圖像、文字、影像、語音等內容,運用數字化高新技術手段和信息技術進行整合運用的產品或服務。它涉及移動內容、互聯網服務、游戲、動畫、影音、數字出版和數字化教育培訓等多個領域,今天日漸走熱的短信、網絡游戲和VOD點播、音樂下載,甚至QQ等都屬于這種新興的數字化內容產業。內容產業以強力的發展支持了新經濟的復蘇。“內容產業”是新型文化產業的靈魂。
如果將文化產業置于現代化、信息化、知識經濟迅猛發展的當代世界經濟背景下,可以看到,近10年以來,文化產業發生了質的發展變化,越來越成為最富有現代意義、與高科技尤其數碼技術發展最緊密結合的產業,并且越來越反過來影響和改變著傳統文化產業的面貌。現代文化產業成為一個巨大的“產業群”,它們奠立于大規模復制技術之上,履行最廣泛傳播的功能,經商業動機的刺激和經濟鏈條的中介,迅速向傳統文化藝術的原創和保存兩個基本環節滲透:將原創變成資源開發,將保存變成展示,并將整個過程奠定在現代知識產權之上。在這個意義上,美國的“版權產業”定義的確抓住了文化產業問題的核心。
由于現代化水平高,對文化的理解、對文化資源的運用有差別,西方文化產業比中國起點高、類型新、外延廣、權重大。中國文化產業盡管同樣在上世紀末得以倡導興起,但是基礎上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又由于一、二波現代化并非要線性展開,中國要走新工業化道路,發展文化產業可以形成傳統與新型并舉、甚至著力發展后者的路徑,實現文化產業的跨越式發展,加速社會現代化進程。
因此,中國文化產業發展需要一種“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視野和魄力,政府應該以開放、遠瞻氣度與能力來圖謀文化產業的大發展大繁榮。時下,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與管理對象大致與《中國文化產業藍皮書》之中的“文化”對應,也就是文化產業傳統的行業管理歸屬大致對應,文化產業產業門類與文化部、新聞出版總署、國家廣電總局、信息產業部、國家旅游局等主管部門的業務大致對應。這樣的行業種類、這樣的管理體制與社會現代化要求和世界經濟的進程還是有距離的。像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這樣的宏觀經濟與社會發展管理部門應該起到擔綱作用,在這一方面應該向日本學習。(陳鋒中國藝術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