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不了過度消費問題,就不可能真正應對減排
記者:目前美國受到的非議最多,你怎么看美國在氣候變化中的表現?
吉登斯:最近人們都議論說,讓美國國會通過氣候變化法案非常困難。但我們更應該看到,除去立法程序上的問題,讓整個美國以一種有系統、有組織的方式減排,本身就是一項太艱巨的工程。
美國人的生活方式是建立在廉價能源、廉價信用再加上無限制的郊區擴張的基礎上的。怎樣扭轉這些長久以來形成的習慣,特別在相對短期的時間內?目前,我還看不到有任何政策能應對這個問題。
很多人認為,風能、太陽能、熱能及其他低碳技術可以取代化石能源。這無疑是解決方案的一部分,但我們如果不能解決過度消費的問題,就不可能在減排方面取得大的進展。大規模地改變整個工業化世界的生活方式才是當務之急。把GDP作為社會福祉的一個衡量標準是大有問題的,但迄今為止,還沒有哪一個國家找到了一個國民都愿意接受的替代標準。
發展中國家應該過更好的生活,但需要創新
記者:中國、印度、巴西等發展中國家又應該怎么做呢?我們還處在發展的過程中,如何實現發展與減排的平衡?
吉登斯:就發展中國家來說,任務同樣艱巨,或者可以說,更加艱巨。從本質上來說,發展中國家需要創新出一種新的發展模式。中國、印度、巴西等國家有權利追求一種與發達國家可比的生活水平。但到了一定程度之后,這些國家就不可能僅僅沿著富國的老路前進,因為氣候變化帶來的后果將是毀滅性的。
在這里,需要很多的創新思維,特別是在社會和政策方面。也許,某些傳統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紐帶不應當成為現代化的代價,而可能是另一種通向繁榮的道路。
比如說,發展中國家也許可以考慮,保護一些本土民間的社區和生活方式,使之與現代化的通訊手段結合,這樣既保證了發展,又可能創造出一條遏制城市過度擴張的新辦法。
記者:在談判之后,有沒有進一步解決問題的辦法?
吉登斯:在國際政治層面也需要有很多創新。目前,如果有國家簽署了國際協定但并不遵守,國際社會幾乎沒有應對手段。承諾了目標但實際上又根本達不到的話,承諾還有什么意義?由某個國際實體定期監督進展或許會有幫助,但可以肯定,僅僅靠點名批評這樣的道德矮化手段收效不大。很明顯,我們必須制定更大規模的懲戒措施。這會是個艱難的任務,但一想到每個國家都在不擇手段地保護自己的利益,這樣的手段就非常必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