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首 頁 要聞 圖片 發展觀察 新聞跟蹤 經濟發展 減貧救災 社會發展 全球招標投標 商務資訊 觀察思考 發展報告 數字報告 白皮書 中國之窗 世行在中國
專家專欄 政策解讀 宏觀經濟 區域發展
行業動向
行業規劃 金融證券
金融法規
貿易發展 工程項目/ 數據庫/周刊 企業發展
國情公報 經濟數據 經濟名詞 采購商
發展要聞  -張平:我國經濟運行面臨6困難 八措施鞏固回升 受益股 報告全文 -成品油臨調價窗口 或上調0.3-0.5元 中石化或無緣伊拉克油田招標 -北京周六國慶演練 自28日20時起多路段禁行(表) 長安街大修竣工 -莫拉克致臺灣461死192失蹤 部分地區仍淹水 臺灣近4萬人染甲流 -外匯局:下半年跨境資本大量回流 海外房市復蘇 熱錢流入或減速 -銀監會新規引銀行再融資 資本充足率將提至7% 基金一對多遇阻 -中國資本市場融資超5.4萬億 市值全球第三 占去年GDP約95.4% -發改委就房價調控、價格干預及完善社保制度答復全國人大委員會 -央行告誡銀行:均衡合理放款 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 M2或8月見頂 -最終消費對增長貢獻率53.4% 五方面加快轉變 提薪酬初分配比重
首頁>>環保動態
甘肅民勤綠洲沙進人退 數十萬農田棄耕數萬人搬遷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n  2009 年 08 月 26 日 
字號:    打印本文章 寫信給編輯

記憶

柴灣也在漸漸消失。

那由一個個白茨包、紅柳包等固定沙丘組成的柴灣,不僅給村民提供了豐富的食物,還是綠洲天然的屏障。有研究指出,這些固定沙丘,可降低風速50%左右,增加相對濕度20%上下。

在陳富國還是孩子的時候,新溝四社西邊的柴灣內沙棗茂盛,紅柳成蔭,葦子長得有兩人高。他和小伙伴經常在柴灣內捉迷藏,玩著玩著有時會在樹叢中迷了路。

身處下潤六社的沈嘉道,也在柴灣中度過了美好的童年。蘆葦叢、酸胖、湖泊、沙棗、黃楊、兔子、狐貍、野雞……無一不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不過,那些曾讓陳富國和沈嘉道的童年充滿樂趣的柴灣,現在基本已經看不見了。沙漠推進到了眼皮底下。

在沙漠邊緣求生的人們,向來注重保護柴灣。史書記載,清末民初時,風沙沿線的村民為了封育柴灣,自發組織了“柳會”、“柴會”、“風沙會”、“風墻會”等管護組織。看管柴灣的人,被稱作“柴夫”。

這個自發組織約定,禁止村民在柴灣內打柴、鏟草、放牧,否則,將會面臨罰糧和罰款的懲罰。組織每年定期開一次會議,這一天,凡觸犯柴灣規章者,自動前來交罰款。若有違抗不交者,則召集眾人到其家中卷鋪蓋、拔飯鍋,以示懲罰。

直到現在,這些約定依舊有約束力。生活在沙漠邊緣的人們,即使沒有柴燒,也不會去柴灣拾取死亡的枯樹枝。緊臨新溝四社的一個大沙丘上,有一大片死亡的紅柳樹,紅柳枝散落在沙丘上。在煤價飛漲的年代,這個村子盡管人均年收入不足800元,村民們也不去動這些樹枝。

“寸草遮丈風,流沙走不動。老輩人告訴我們,要想保住命,就不能動柴灣的東西。”陳富國說。

盡管如此,由于缺水導致植被大面積死亡,柴灣中那些固定的沙丘活躍起來了。它們逐漸變小,向綠洲腹地推進,一段時間后,逐漸消失。

陳富國記得,村子西邊原有一個10多米高的大沙丘。它在上世紀70年代向里移動了約500米,變得只有一半高了。現在,它又向里移動了約500米,變成了一個小沙堆。

在村里人看來,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沙丘活化了,屏障不在了。

在民勤綠洲的北部,曾經有過一個青土湖。那個由祁連山雪水哺育的天然湖泊,西漢時期“水勢浩淼,波光粼粼”,面積有4000多平方公里。即使到近代,青土湖依然還有400平方公里的水面。然而到上世紀70年代,青土湖從地圖上完全消失了。有水利專家稱,“青土湖是中國歷史上最短時間內消失的最大湖泊”。

半個世紀前,青土湖畔還牛羊遍野,騾馬成群,羊大得“能撞倒人”。人們能撿到野鴨蛋、鵝蛋。當地人趕著駱駝,繞湖東側到內蒙古阿拉善盟,即使快點,也須走7天。等到湖面縮小后,一般走3天多就能到達。

如今,青土湖成了白茫茫的一片沙漠。一條筆直的柏油馬路從干涸的湖床上穿過。這條馬路,也成了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里沙漠的分界線。

伴隨著青土湖的干涸,襲擊沈嘉道所在下潤六社的風沙,變得越來越具破壞力。

湖泊有水的時候,來自西邊巴丹吉林沙漠的風沙穿越湖區時,力量還會有所衰減。可眼下,巴丹吉林沙漠的風沙沒有了障礙,長驅直下,與騰格里沙漠的風沙合二為一,直接襲向下風口的下潤六社。

再加上柴灣的退化,在沈嘉道的感覺中,近些年風沙越來越大了。

更遭殃的是青土湖南岸的那些村莊。數十萬農田被迫棄耕,數萬人搬遷,廢棄的村莊隨處可見。湖區這個曾經的國家商品糧基地,如今變成了生態貧困區。

未來

柴灣消失了,那些大的固定沙丘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成片的人工防風林。盡管樹木長得郁郁蔥蔥,陳富國卻并未感覺到風沙有所減弱。

起大風時,他家西側的院墻外,照舊會形成沙堆。前幾年,那些沙堆爬上了圍墻。后來,他雇鏟車清理了,花了他200多元。在沙漠邊緣生活了約70年,他早已習以為常。

為保住自己的房子,他在房子蓋起后不久,就在院子周圍,陸陸續續栽了200多棵樹,有白楊樹、沙棗樹和紅柳樹。修房子、栽樹,幾乎花去了他全部的收入,他甚至再也拿不出錢來,將房子的前墻換成紅磚。然而這個關乎面子和實力的問題,在風沙面前,根本不算什么。村子里的人家幾乎都和他一樣,大部分收入,都投到了防沙治沙上。

在這場人與沙曠日持久的戰爭中,人們耗盡了能量。口袋掏空了,力氣用盡了,怨氣生夠了,可風沙卻依舊。

新溝四社大部分人家的房子是土坯房,偶爾有看起來體面的幾戶,也只不過是把前墻換成了紅磚。站在村西側一個沙丘上放眼東望,整個村子一片泥土色。

人們抱怨,即便種地,成本也比外地大。播種后要鋪地膜,耕地邊上要筑防風墻,多次播種才能成活。

有門路的人早走了。剩下的一些人,也大都有搬走的想法。但對他們而言,搬家不是容易的事,要找個好的落腳地很困難。再說,搬走了,很可能就從此失去了土地。另外,搬出去后修建新的房屋,需要一大筆錢。算過這些賬后,許多人只好留在原地,繼續和沙漠斗爭。畢竟,無論戰果如何,至少土地上還能有點收成。

與巴丹吉林沙漠邊緣陳富國所在的新溝四社相比,騰格里沙漠邊緣沈嘉道所在的下潤六社狀況要好一些。

這里村民們種植養殖的收入,再加上退耕還林的補償,人均年收入能有4000元。村支書沈嘉道還在搬遷到阿拉善盟的堂哥那里學到一招:沙丘下種蓯蓉。這種珍貴的藥材,也能賣不少錢。

人工林中還可套種經濟作物。沈爺曾鼓動大家免費承包沙漠。套種也好,種植蓯蓉也好,前提是必須把沙漠中的植被養活。

改革開放不久,沈嘉道當上了下潤六社的村支書。一上任,他就號召村民植樹。在過去的20多年中,下潤六社的村民共植樹5000多畝,在村子北邊筑起了一道長約3公里、寬約一公里的防風林。

早些年,村民種植的幼苗,經常被風刮跑。“大樹刮得倒栽蔥,小樹刮得無影蹤”。即便如此,他們還是要種樹,因為他們相信,“哪怕是一棵活不了的樹,也能抵擋一陣風沙”。

為調動村民積極性,沈爺曾采用“騙”的手段。他許諾村民,大家都植樹吧,自己墊錢先把樹種上,村里再跟政府要補貼。到如今,綠樹都成蔭了,可他承諾的補貼始終沒有要到手。

但沈爺并沒有因此惹上麻煩,“要想在這里活下去,就必須要植樹。大家的積極性都很高的,至今也沒有人向我提過補貼的事”。

盡管收入還算可觀,村子里的人還是陸續離開。原先200多人口,現在在冊人數只有124人。在村里留守的人中,壯勞力不足15人,小孩不足10人,其余的都外出打工了。

老支書也有好去處。他的兩個兒子和兩個女兒都在外地工作,可以養活老兩口。但他與陳富國一樣,并不想離開這塊生他養他的故土。

有學者研究指出,從歷史上看,民勤的人口承載上限是20萬人,而現在民勤人口超過了30萬,生態移民是減輕民勤綠洲壓力最好的辦法。

這個道理,陳富國和沈嘉道都明白。但他們依然希望政府在移民的同時,能想辦法挽留住沙漠邊緣的人們,因為“沒有人的地方就已經是沙漠了”。

令村支書沈嘉道擔憂的是,一旦村里的老人種不動地,澆不動樹,地就荒了,樹就死了,一片新的無人區就會形成,沙漠也就會卷土重來。村民20多年來的努力,將化為烏有。

畢竟,當陳爺和沈爺在他們各自的村莊里朝著綠洲腹地節節“敗退”時,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里沙漠,已經相距越來越近了。這塊日漸被蠶食的綠洲,在它的南部,兩大沙漠只有一路之隔了。

人們預測說,照這樣下去,用不了多少年,這塊綠洲,也許就會被兩大沙漠吞噬。到那時候,再沒有什么能阻止第三大沙漠和第四大沙漠融合為一體,變成中國的第二大沙漠。(記者 郭建光文并攝)

來源: 中國青年報
   上一頁   1   2   3  



相關文章:
西藏在全國率先啟動草原生態保護獎勵
解振華:中國將以最大誠意推動哥本哈根會議成功
專家吁再修訂海洋環境保護法 稱罰款不應有上限
環境稅有望年內開征 稅費雙軌制短期內難改變
土地利用規劃均須環評否則不會被批準
社科院專家稱環評條例可防群體事件
環境影響評價機構弄虛作假可究刑責
法制辦就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答記者問
圖片新聞:
WTO數據顯示上半年中國出口全球第一 微超德國
珠三角可能成最大人口都市帶 目前已經基本連成一片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