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者小傳
朱崇實,1977年高考考生,現任廈門大學校長。
和許多77級考生不同,朱崇實獲得恢復高考消息的時候,原本在農村插隊的他剛被選拔到福建省建陽縣黨校當理論教員。
“一方面有上大學的強烈愿望,另一方面又擔心向組織上提出上大學的要求不太合適”。一個天氣燥熱的日子,心情矛盾的朱崇實獨自在資料室埋頭看書,沒想到黨校校長走進來主動問:“今年要恢復高考,你有沒有什么想法?”朱崇實如實作答。
“我看出來了,你不是留在這個地方的人,你可以去試一下。”校長的鼓勵,讓朱崇實特別感動。
廈門大學經濟系是朱崇實填報的第一志愿。為什么要選擇經濟學?在農村插隊時,朱崇實就組織過讀書會,把馬恩選集、列寧選集、毛選的很多文章都讀了個遍。另一件事情對他影響很大。1974年春節前夕,擔任生產隊保管員的他,和會計、出納一道將集體魚塘的2000多斤魚運到縣城去賣,打算將賣魚的錢拿來給鄉親們分紅。不想剛一進城便被逮住,硬說這是資本主義尾巴。朱崇實心中不服,總覺得有必要研究一下制度問題。
1982年,朱崇實從廈大經濟系畢業后留校任教;1985年國家公派赴南斯拉夫留學,1990年5月獲南斯拉夫貝爾格萊德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1999年8月赴波士頓大學和哈佛大學進行高級進修。2003年6月被任命為廈門大學校長。
2006年10月,廈門大學校長朱崇實在山東大學的一次演講,引發了“高爾夫該不該進校園”的爭論,一向低調務實的他“不經意間成了名人”。
然而,朱校長同時講的另外一句話,“精英教育是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特別要注意的問題”,卻被很多的人忽略了。
精英教育是怎樣的教育?中國還需不需要精英教育?精英教育該怎樣進行?帶著這一系列問題,我們與朱校長進行了坦率的交流。
大學不能完全被市場牽著鼻子走
記者:1999年以來,中國的高等教育實現了超常規發展。在社會強烈呼吁教育公平的今天,你在一些場合的講話中一直強調高水平大學要堅持精英教育,為什么要提出這個問題?
朱崇實:我想首先應對什么是精英要有一個準確的理解。現在社會上有一些人把精英等同于貴族,把精英理解為高高在上、和人民大眾相對立的一個群體,我覺得這是完全錯誤的理解。
我個人認為,精英是這樣一個群體,他們有著遠大的理想,他們愿意為社會的進步、為國家的進步、為民族的進步貢獻自己的一切。這個群體不僅有理想,同時還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和素質。他們都具有某一個領域、某一個方面的才干,能夠用自己的言行影響周邊的人,而且能把周邊的人都團結在自己的周圍,為其崇高的理想和目標去奮斗。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要特別特別地注意精英教育問題。我的理解是,在大眾化教育階段,教育要緊緊把握市場的脈搏,要緊緊地把握市場的導向,要緊緊地按照市場的規律去辦學,但千萬千萬要注意,在這樣一個階段,我們的教育不能完全跟著市場走,甚至被市場牽著鼻子走。這就是我理解的精英教育,它既要根植于市場,同時又要高于市場。
記者:我們知道,世界許多著名大學的校長都非常強調大學的使命是為未來培養青年領袖,而我們現在的大學教育則更多地強調為就業做準備,你怎樣看待這樣一個看似矛盾的問題?
朱崇實:不同類型的大學,應當有不同的目標。我覺得,中國現在有2000多所大學,99%都應該以市場為導向,讓畢業生將來有自己的就業崗位。但是至少要有1%的大學或是四五十所高水平的大學,目標要和國外那些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一樣,志在培養領袖型人才。
美國不少大學校長就明確提出,他所培養的學生不單單是在自己的國家和社會成為領袖型的人,而且要成為世界的領袖,他主張他的學生要有國際視野和全球化的思維。如果我們中國,沒有這樣一批學校、沒有這樣一批校長具有這種眼光,而只是焦慮我的學生將來出去能不能找到一份工作,那就危險了。
記者:那么,你的意思是不是認為,在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的情況下,中國不能忽視一批高水平大學的建設,不能忽視對一批優秀人才的培養?
朱崇實:中國應不應該有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學,應不應該有一批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學?目前社會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并不統一。中央提出實施“211工程”、“985工程”這樣的戰略構想,有很多人對此不理解,甚至批評反對,認為北大、清華拿那么多錢,干什么啦?其實這是非常短視的看法。
中國必須建設一批具有很強實力的高水平大學參與世界競爭,中國一定要有若干所一流大學來培養社會所需要的精英。我認為,國家和政府就是要對這樣的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和支持,同時提出更高的要求。
盡最大可能創造一個鼓勵創新的文化環境
記者:最近,廈大將只有專科學歷的謝泳聘到人文學院當教授,此舉受到知識界的廣泛贊譽和肯定。當然不只是一個謝泳,據我們所知,廈大為引進人才不遺余力,而很多學者也愿意選擇廈大。除了校園美麗、氣候適宜這些客觀條件以外,是不是還有其他一些更重要的因素?
朱崇實:一所大學是否有魅力,不僅在于其優美的校園環境,更重要的還在于有沒有獨特而優秀的文化。
在重視人才方面,廈門大學是有傳統的。早在創校之初,陳嘉庚先生就提出了“群賢畢至”的想法,吸引了國內外眾多的優秀學者在廈大執鞭授業,為把廈大辦成“南方之強”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礎。
20世紀40年代,因抗戰影響,廈門大學內遷閩西長汀辦學,在極端艱難困苦的情況下,薩本棟校長千方百計延攬大批名師,并要求教授、副教授全力為學生上課,他自己也以身作則,使得廈門大學的人才培養取得顯著成績,在全國大學生學業競賽中兩次蟬聯第一。
在當今改革開放的社會背景下,我想,在尊重、服從憲法的前提下,學校應盡最大可能創造一個鼓勵創新的文化環境,從制度上,保證各類學術組織正常開展活動;從機制上,提倡學術民主,允許學術自由,鼓勵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對于各種各樣的自由思想,給予盡可能多的保護和寬容。我們應該有這個自信和胸懷。
記者:在廈大,我們也聽到一些關乎你的“微辭”,有人認為目前學校為學生創造的生活、學習條件太好了,你對學生提出的各種要求過于寬容。你為什么要這樣做?
朱崇實:19世紀初,德國柏林大學創始人洪堡就強調,學習自由是構成學術自由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自由是探索和認識真理的先決條件。
在選修制的積極倡導者哈佛大學校長艾略特看來,大學應該給學生更多的自由,讓他們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科目。學校提供自由選擇的機會可以進一步培養和訓練他們的責任感,他們步入社會以后會將這種責任感發展成為對社會的責任感,這才是高等教育的真正目的所在。
凡是世界著名的研究型大學,無不在學生的自由學習上下工夫。其根本目的都在于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能力趨向,為學生個性自由發展創造充分的空間。我體會,優秀人才培養應堅持以學生為本和個性化的培養原則,我們要盡最大的努力,不僅為學生提供良好的生活條件與環境,還要為他們的全面發展打下較好的根基。
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是精英教育的應有之義
記者:這次來廈大,聽到一則關于你的新聞:在2007屆研究生畢業典禮上,你的一番即席感言竟然是提出忠告,據說這讓同學們非常震動。這是基于何種考慮?
朱崇實:不久前,我看到《參考消息》選登了臺灣《中國時報》一篇新聞,題目是:《歷數高學歷新人七大罪狀:“藍領勞工”告狀信震動臺大校長》。文章中說,有些社會新人,“活在高學歷的光環下”,“過于自私”,“沒有時間觀念”,“身段不夠軟”,“缺乏謙虛”,“沒有敬業精神,不夠尊重工作”,“借口太多”等七大缺點。我感到,這個問題值得教育工作者注意,也值得同學們深深思考。
可以說,只有學校是世界上最寬容的地方,學生在校園里表現得散漫一點、個性化一點,說話出格一點,都是可以接受的,但走上社會就完全不同了。所以我想對同學們說,你們有理想有抱負,也有知識和本領,但要實現自己的理想和目標,還要有正確對待人生的態度、正確對待工作的態度。在我看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這也是精英教育的應有之義。(謝湘 陳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