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黨校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主任、教授 嚴書翰
●在建設新農村的過程中,不能僅僅把農民看作是幫扶的對象,而要把農民作為建設新農村的主體,著眼于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
●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使廣大農民適應建設新農村的要求,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一項戰略任務。
●建設新農村能否取得預期效果,關鍵取決于農村基層干部對黨的方針政策的貫徹落實,尤其是取決于他們創造性的工作。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把握好各個關鍵環節,其中人的因素是最根本的。
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農民的積極性
在建設新農村的過程中,無疑要加大對農業和農村投入的力度,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強化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逐步建立起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但是,我們不能僅僅把農民看作是幫扶的對象,而要把農民作為建設新農村的主體。也就是說,建設新農村伊始,我們就要注意防止可能出現的“見物不見人”的傾向。農民群眾中蘊藏著無窮的智慧和力量。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對于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具有重大意義,這已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農村改革和發展的實踐所證明。
把農民作為建設新農村的主體,是堅持以人為本的根本要求。把以人為本落實到新農村建設中,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以農民為主體,把農民作為建設新農村的基本依靠力量,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以農民為主體,也是由建設新農村的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所決定的。目前,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還處在艱難的爬坡階段,農業和農村仍然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最薄弱的環節。只有使億萬農民認識到建設新農村是他們自己的事業,才能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
千方百計提高農民的素質
建設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以及把以人為本的理念落到實處的現實課題,要求把提高億萬農民的素質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從建設新農村的20字總要求來看,它要求從根本上轉變農民傳統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價值觀念,引導農民通過投身新農村建設的實踐,轉變傳統觀念,提高文化水平,陶冶精神情操,在走向富裕、邁向文明的過程中成為建設新農村的價值主體和創造主體。
從目前我國農村的現實狀況來看,農民整體文化水平低,缺乏職業技能。因此,在相當多的農村地區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由于農村勞動力素質低,導致農業勞動生產率低,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不高;而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低下,又制約著農村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如果為數眾多的農村勞動力的素質能夠得到提高,那么,我國的人口壓力就可以變為人力資源優勢。因此,必須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在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的同時,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使廣大農民適應建設新農村的要求。這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一項戰略任務。在這一過程中,政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使廣大基層干部成為建設新農村的帶頭人
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目前,中央關于建設新農村的大政方針已經明確,建設新農村能否取得預期效果,關鍵取決于農村基層干部對黨的方針政策的貫徹落實,尤其是取決于他們創造性的工作。
建設新農村的歷史任務,迫切要求廣大農村基層干部成為農民致富的帶頭人。改革開放20多年來,在我國農村改革和發展過程中已涌現出不少這樣的致富帶頭人。他們思路開闊,文化素質較高,市場意識和自主能力強,善于捕捉信息,能起到外接廣闊市場、內聯千家萬戶的橋梁作用。因此,不少地方的農民都有這種體會:“給錢、給物,不如選個好的村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