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中央作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決策以來,全國上下迅速行動,掀起了建設新農村的熱潮。學術理論界也圍繞建設新農村這一主題進行研究,取得了許多有見地、有價值的成果。人民日報報今天刊登的這組文章,有的闡述事關全局的一些重要關系問題,有的抓住某一個重要環節進行分析;有的側重于理論探索,有的著眼于總結初步實踐的經驗。希望這樣的討論有助于加深人們對建設新農村的認識,推動“十一五”規劃綱要有關戰略部署的貫徹落實。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張曉山
●農村居民消費能力太低,是導致工業生產產能過剩的重要原因。要推動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就必須大力發展農村,增進農民福祉。
●全面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培養和造就新型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基礎性工程。
●建設新農村是農民群眾需求導向型的戰略舉措,必須滿足農民最迫切的需求,給農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建設新農村,必須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包括深化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等改革。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們黨站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高度,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作出的重大決策。為確保這一歷史任務的順利完成,有必要對新農村建設涉及的幾個重要關系進行探討。
新農村建設與城鎮化的關系
第三產業發展不足和城鎮化進程滯后,是制約我國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因素。人口聚集將帶來對第三產業消費的增長,但這種聚集需要有產業的依托和更多就業機會的創造,最根本的是需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目前,我國經濟增長面臨著國內需求不足和城鄉發展失衡的突出矛盾。消費需求不足的主要癥結在于農村居民消費能力太低,農村市場還沒有完全啟動起來,這是導致工業生產產能過剩的重要原因。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城市工人下崗的深層原因是農民收入太低。推進新農村建設,實施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建立促進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逐步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就可以啟動和擴大農村消費需求,促進經濟增長。同時,建設新農村需要大量的水泥、鋼鐵等原材料,能夠有效解決這些行業產能過剩問題,為城市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促進人口聚集,為國民經濟持續較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所以,要推動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就必須大力發展農村,增進農民福祉。
我們過去的一個教訓是,將農村發展和城鎮化、工業化作為兩個獨立的系統,對城鄉協調和可持續發展重視不夠。新農村建設則是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的一個系統工程,它將農村和城鎮置于城鎮化、工業化的同一框架之中,有助于形成城鄉良性互動、共同繁榮的格局。
“硬件”建設與“軟件”建設的關系
新農村建設可以創造大量的對水泥、鋼鐵等原材料的需求,解決這些行業產能過剩的問題,更好地支撐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但切勿將新農村建設簡單地理解為新村建設,盲目地搞工程,強迫農民集中建房、蓋樓。通過新農村建設,全面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培養和造就新型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基礎和保證。目前,我國農民受教育的程度比較低,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7年,提高農民素質的任務十分艱巨。同時,占全國總人口近60%的農村居民僅享用了20%左右的醫療衛生資源,全國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3.6人,而農村只有1.02人。因此,在新農村建設中,我們更應注重“軟件”建設,通過發展農村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發展公共衛生和醫療事業以及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將農村豐富的人力資源轉化為素質較高的人力資本。
政府的主導作用與農民的主體地位的關系
從我國國情和世界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看,改變農村面貌僅靠農業自身的積累不行,單靠市場配置資源也不行,它需要通過政府主導和制度安排,使投入更多地向農業、農村、農民傾斜。新農村建設中政府的主導作用和農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并不矛盾。政府的主導作用首先體現在落實全局性的政策措施上。而尊重農民群眾的主體地位,首先要明確建設新農村是農民群眾需求導向型的戰略舉措,必須滿足農民最迫切的需求,給農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充分調動和發揮農民自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調動農民自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既要解決農民的切身利益問題,又要教育和引導農民。一方面,發揮農民的決策和行動主體作用,采取農民容易接受的方式,從農民最迫切需要解決而又有條件做好的事情入手,不刮風,不搞形式主義,不勞民傷財,讓農民真正得到實惠;另一方面,通過教育和培訓,使農民自覺投身到新農村建設的偉大實踐中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依靠自己的辛勤勞動建設美好家園。
新農村建設與深化農村改革的關系
在全國徹底取消農業稅,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變革。同時,取消農業稅對縣鄉財政體制和鄉村治理結構形成了新的挑戰。鄉鎮和村應有適合其規模的為群眾提供基本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的能力。如果稅費改革的結果影響了基層政權和基層自治組織的正常運行,該履行的職能不再履行,該為群眾做的事情不做了,從而導致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短缺,影響農村公益事業的發展,這就與稅費改革的初衷相悖了。因此,建設新農村,必須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包括深化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等改革。取消農業稅后引發和凸顯出來的一些問題和矛盾,使得深化農村改革勢在必行,同時也為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轉換基層政府和村民自治組織的職能創造了新的契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