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首 頁 要聞 發展觀察 新聞跟蹤 經濟發展 減貧救災 社會發展 全球招標投標 商務資訊 觀察思考 發展報告 數字報告 白皮書 中國之窗 世行在中國
政策解讀 宏觀經濟 區域發展
行業動向
行業規劃 金融證券
金融法規
貿易發展 工程項目 企業發展
國情公報 經濟數據 經濟名詞
發展要聞  -證監會:券商須讓投資者理解"買者自負"原則 加強投資者教育 -北京:企業拖欠工資最高罰款3倍 出口企業調查:與人民幣升值賽跑 -民政部加緊慈善立法 將改變管理缺位現狀 將簡化捐贈免稅手續 -第四次生育高峰到來 粵年產一個百萬人口縣 06年200萬夫妻離婚 -滬深總市值首破18萬億 股市收盤下跌 B股持續重挫拖累A股 - 京流動人員檔案新規:不入社保不能存檔 滬探索居家養老服務模式 -四大鋼廠聯手開發海外礦產資源 中鋼協駁斥"中國鋼鐵威脅論" -新企業破產法將推出 政策性破產明年終結 鼓勵銀行向小企業貸款 -第二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閉幕 -中國明確義務教育政府負全責 經費須報人大批準 部分高校擬改名
陳全國:在中部崛起的大局中推進新農村建設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om.cn  2006 年 08 月 08 日 
字號:    打印本文章 寫信給編輯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中部地區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目前,河南是我國第一人口大省,也是中部地區的農業大省和經濟大省,如何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取得成效、積累經驗,不僅關系全省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全局,而且將影響整個中部崛起戰略的大局。我們應當增強責任感、緊迫感和使命感,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的決策和部署上來,積極探索符合中部實際特別是河南實際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路子。

一、中部地區推進新農村建設意義重大

推進中部新農村建設,關系到中部地區能否真正崛起。中部地區是“三農”問題最集中、最突出的地區,尤其是一些長期困擾中部地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深層次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一是農民收入水平比較低。2005年,中部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為2958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90.9%,絕對貧困人口和相對貧困人口分別占全國的1/4和1/3。二是農業基礎薄弱,經營方式落后,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綜合生產能力不強,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不高,穩定農產品特別是糧食生產的長效機制尚未形成。三是農村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發展滯后。只有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切實解決這些問題,才能為實現中部崛起創造條件。

推進中部新農村建設,可以使中部為全國經濟發展作出更大貢獻。中部六省土地面積占我國國土面積的10.7%,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28.1%,其中農村人口2.34億,占全國農村人口的31%。推進中部地區新農村建設,解決好中部龐大人口的生存和發展問題,本身就是對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另一方面,中部地區生產了全國1/3的農產品,是全國重要的農業產區和主要的農產品供應基地。中部地區的小麥產量、稻谷產量都約占全國的40%,棉花產量占全國的31%,油料產量占全國的41%,肉類產量占全國的28%。中部農業的發展對全國農產品供給狀況及糧食安全有著重要影響。

推進中部新農村建設,有利于形成我國新階段區域發展的新格局。近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問題之一表現在區域發展差距逐年拉大。中部地區不僅“三農”問題突出,而且城鎮化水平低,人口、就業和生態環境壓力大,對外開放程度不高,體制機制性障礙較多。2005年,中部地區的城鎮化率為36%,比全國平均水平低7個百分點;第一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16.6%,比全國平均水平高4.1個百分點;對外依存度為4.3%,比全國平均水平低59.7個百分點。在這樣一種形勢下,拓寬農民致富門路,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可以拉動農村需求,提高農村消費在全社會消費中的比重,從而推動中部經濟的進一步活躍和繁榮;大力發展農村工業,逐步實現農區工業化,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可以提升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水平;引導農民向城鎮轉移,可以提高非農勞動力的比重,不斷提高城鎮化水平;深化農村改革,創新體制機制,不僅能夠增強農村發展活力,而且有利于擴大對外開放,提高經濟的外向度。總之,新農村建設的新舉措,將有效地促進中部崛起,使中部地區成為我國區域板塊中新的增長極,進而形成我國新階段東中西互動的區域發展新格局。

二、推進新農村建設要抓住五個著力點

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強化新農村的產業支撐。根據黨中央把中部地區建設成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在發揮產業發展優勢中崛起的精神,中部新農村建設應把發展現代農業擺在突出位置。從河南的實際看,一是加快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支持雙匯、三全、思念、科迪等涉農龍頭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強。積極引導和支持農民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十一五”期間力爭60%以上農戶參與產業化經營。二是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能力。重點支持5—10家農業類省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十一五”末力爭使農業科技進步對農業的貢獻率由當前的48%提高到53%,科技成果轉化率由40%提高到45%。三是加強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建設。用3年時間,完成對部分重點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升級改造,在全省培育70家農產品標準化批發市場和20家綠色農產品批發市場。支持“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建設,3年內使全省農村連鎖“農家店”的覆蓋率達到100%。

以農副產品深加工為重點,做大做強農村非農產業。這些年,河南堅持“圍繞農業上工業,抓好工業促農業”,大力發展以農副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特別是大力發展食品加工業,建立起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農副產品加工體系,在推動農村經濟發展上嘗到了甜頭。目前,河南的糧食年加工能力已達到270億公斤,占全省全年糧食總產量的63%,創出了“雙匯”、“蓮花”等一批農產品加工知名品牌。2005年全省食品工業產值將近2000億元,占了全省GDP的1/5。在立足資源優勢,進一步做大做強農村非農產業方面,我們的考慮是:堅持因地制宜,利用豐富的農產品、礦產資源、勞動力資源,大力發展以糧食、畜禽、果蔬為原料的農產品精深加工,以采掘業、冶金、建材為主的原材料加工業;“十一五”期間力爭使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由0.5∶1提高到0.8∶1;在工業布局、項目審批以及投資、信貸、稅收、補貼等方面,扶持縣域工業發展;加強政策扶持,鼓勵和支持符合產業政策的鄉鎮企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和服務業的發展。

拓展農民致富門路,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目前中部各省農民收入水平偏低,2005年中部六省中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最高和最低的省份分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26元、614元。因此,中部地區在新農村建設中,應廣辟增收渠道,形成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從河南的實際出發,我們的設想和打算是:其一,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品質優良、特色鮮明、附加值高的優勢農產品,幫助農民增加來自農業內部的收入。大力發展高效經濟作物,“十一五”末全省糧經比要由現在的64.3∶35.7提高到60∶40。其二,大力發展勞務經濟。建立健全城鄉就業公共服務網絡,2006年力爭使勞務輸出組織化程度達到45%以上。認真落實《河南省進城務工人員權益保護辦法》,逐步建立務工農民的社會保障制度。其三,加大對農民增收的政策扶持力度。2006年省財政安排14.5億元用于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籌集3億元用于小麥良種補貼,安排2000萬元用于農機購置補貼。堅持開發式扶貧,“十一五”期間解決400萬人口的脫貧問題。

建設開放有序的農民教育體系,培育和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農民素質的高低決定著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和質量。這些年,河南立足全省地域差別大、農民以多業兼營為主、教育培訓需求呈多元化等實際,注重發揮廣播、電視、網絡等遠程教育培訓手段的優勢,以培養新型農民為重點,大力開展農民科技培訓,提高農民務農技能和科技文化水平;以培養適應城鎮化、工業化需要的產業工人為重點,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提高農民轉移就業能力;以培養帶頭致富能力強、帶領群眾致富能力強的“雙強”型村干部為重點,通過系統培訓,提高他們帶領農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本領和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今后這方面的工作重點是進一步建設開放有序的農民教育體系。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整合農村各種教育資源。“十一五”期間,在全省重點建設100所縣級職教中心和100所示范性鄉鎮成人學校。實施農民科技培訓工程和綠色證書工程,提高農民務農技能。加強對外出務工農民的轉移就業培訓,發展技術型、外向型勞務輸出。2006年籌措1億元,培訓農村富余勞動力100萬人。“十一五”期間,各縣要建立就業培訓中心,對全省500萬農村勞動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750萬人。

加快農村社會事業發展,解決農民最直接最現實最關心的問題。這兩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堅持每年都為農民辦一些實事,著力解決農民吃水難、行路難、用電難、上學難、看病難等問題,深受廣大農民歡迎。今后要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發展農村社會事業。要做好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工作,今年安排14.5億元資金,對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免除雜費、免費提供課本和補助寄宿生生活費。積極發展農村衛生事業,2006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均財政補貼標準由20元提高到40元,覆蓋人數占全省農民的一半以上,2008年基本覆蓋全省農民。繁榮農村文化事業,2006年重點支持新建、改造20個縣級文化館、圖書館,“十一五”末實現鄉鎮有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室。同時,進一步加快鄉村基礎設施建設。飲水安全方面,2006年籌措5.4億元,重點解決高氟、高砷、苦咸、重污染等地區150萬農村人口安全飲水問題,“十一五”期間解決900萬農村人口安全飲水問題;電力建設方面,今年重點解決好農村電網改造盲點村、無電村建設問題;公路建設方面,今年投資65億元改造和建設農村公路1.9萬公里,解決和改善1萬個行政村通油路問題,“十一五”期間新改造和建設農村公路9萬公里,實現所有行政村通油路。此外,要搞好村莊規劃和人居環境治理。

三、中部地區推進新農村建設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

堅持全面發展。黨中央提出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其內涵十分豐富,涉及農村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等各個方面,全面體現了新形勢下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以科學發展觀指導新農村建設,應把新農村建設作為一個系統工程來抓,努力實現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要做到既重視農村經濟發展,又重視農村社會發展;既要改善農民生活條件,又要改善農村生產條件;既要抓好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又要抓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在新農村建設中,一定要防止片面性,絕不能搞“單打一”,尤其要防止將新農村建設搞成單純的“新村建設”。

堅持統籌城鄉發展。建設新農村與推進城鎮化,發展現代農業與推進工業化,都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方面,在實踐中絕不能將彼此對立起來,既要防止因強調工業化、城鎮化而沖淡新農村建設的傾向,又要防止因強調新農村建設而忽視工業化、城鎮化的傾向。要堅持統籌城鄉發展,把農業發展放到整個國民經濟大格局中來謀劃和推進,使工業和農業、城市和鄉村更緊密地聯系起來。要通過新農村建設,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推動農民分工分業分化,把更多的農民轉移到二三產業,讓更多的農村人口進入城鎮安居樂業,把傳統村落改造成為農村新社區。要不斷提升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水平,推動以鄉村為依托、以農業和農村經濟為主體的傳統縣域經濟,向以縣城和中心鎮為依托、以非農經濟為主導的新型縣域經濟轉變,不斷增強二三產業對農業、城鎮對農村的帶動力,走具有地域特色的工業與農業協調發展、城市與農村共同繁榮的道路。

堅持可持續發展。目前,我國農業發展面臨著資源和市場雙重約束。在此背景下,建設新農村,必須轉變農業增長方式。要從主要重視農產品的產量,轉向產量、質量和效益并重,更加重視品牌和質量安全;從主要依靠傳統技術,轉向傳統技術與現代技術相結合,努力提高農業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從主要依靠資源消耗型的傳統生產方式,轉向發展節約型農業,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要以現代工業理念謀劃農業發展,用現代工業部門提供的物質技術條件裝備農業,逐步改變以人力為主的傳統農業耕作方式;用工業生產方式調整農業結構,實現農業的產業化,改變農業與其他產業分割的狀態;把工業企業的管理理念引入農業,實現農業生產的企業化、精準化、市場化。要把推行清潔生產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實施以農藥化肥減量化、畜禽糞便無害化和外蕩養殖清潔化為主要內容的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行動,大力推廣秸稈氣化、生物質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盡量減輕環境壓力。要注重產業協調配合,合理有效利用農業資源,促進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有機結合。

堅持以創新求發展。廣大干部群眾要牢固樹立靠改革開放、靠市場機制、靠自力更生建設新農村的觀念,通過深化農村改革,創新體制機制,增強農村發展活力。要根據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變化和要求,在穩定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不斷完善雙層經營體制,重點是進一步明確界定集體所有權主體,細化集體所有權的權能;進一步明確承包經營權的權能,細化農戶對承包地經營所負有的責任與義務;進一步明確土地承包權流轉的規則和程序,建立規范的土地使用權流轉制度。特別是要深化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規范國家征用農村土地行為,按照縮小征地范圍、完善補償辦法、拓展安置途徑、規范征地程序的要求,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步伐。要積極推進體制和機制創新,主要包括改革和創新農村金融體制,規范和發展農村金融市場;改革和創新農村義務教育體制,規范和完善農村教育投入機制;改革和創新農村科技體制,不斷提升農業科技水平;改革和創新鄉鎮政府管理體制,更好地為農村社會提供公共服務。(作者陳全國:中共河南省委副書記)

來源: 求是

相關文章:
相關專題:
圖片新聞:
2007世界競爭力評比:中國大陸首度超過臺灣地區
中石油稱冀東南堡油田可開采100年 開發成本近60億
更多 >>

觀察與思考
中國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點
· 2008北京奧運商機
· 07中央財政資金流向 三農重中之重
更多>>
中國發展報告
中國改革評估報告 / 中國數字報告
· 中國企業家看社會責任
· 全國農業統計報告 / 農業發展報告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