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電視臺最近播了一部科教影片,介紹的是全國勞動模范、全國科普工作先進工作者王善堂研制的“秸稈分解劑”,它不僅可以代替糧食飼養畜禽,首次突破了豬雞等食糧動物也能飼喂秸稈飼料的難關,而且畜禽喜食,消化充分,養殖成本降低20%—30%。
“秸稈分解劑”是何靈丹妙藥?原來它是依據作物形成生化反應的逆反應原理,通過生物復合酶、酶活化劑與載體協同作用,將植物秸稈中的大分子粗蛋白和纖維素分解為小分子,直至降解為氨基酸和葡萄糖。其技術核心是酶活化技術。
據養殖戶通過實踐核算:一頭奶牛用“秸稈分解劑”處理秸稈飼喂,每年可節約精飼料20%以上,粗飼料25%以上,可增奶1100公斤左右,純增經濟利益1000元左右。用于養豬,育肥豬秸稈添加量可達40%—50%,母豬可達70%—80%,飼料成本可降低40%以上。應用“秸稈分解劑”開發秸稈飼料飼喂畜禽,還有畜禽抗病力增強、機體營養平衡、生殖系統健康、母畜生殖順暢、仔畜成活率高等顯著作用。同時,由于“秸稈分解劑”無任何激素、抗生素,畜禽長期使用無毒副作用,所以可確保肉、蛋、奶質量優良。
“搞農民需要的技術”是科普工作者王善堂30年來不懈的追求。王善堂1970年畢業于內蒙古大學生物系,回到家鄉中學當教師。從那時起,他便邊教書邊利用業余時間搞科研。他的“玉米雙交制種”技術的應用,解決了當地玉米長期低產的難題。1990年,他對一項當時流行頗廣的“草本蘋果”種植產生疑問,在多次實驗和調查論證得出正確結論后,及時反映到有關部門,并發表署名文章,戳穿了這一騙局,挽回經濟損失上億元。1997年,他的農牧業高新技術應用研究所成立,他親自研究的農牧業新技術達30多項。一些技術不僅填補了國內空白還解決了世界難題。為此,他先后榮獲了“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和“全國勞動模范”以及“全國科普工作先進工作者”等殊榮。
王善堂說,他這一輩子不在乎自己有多少錢,最在乎的是農民能接受他的技術。這讓我想起了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先生。高士其在全身癱瘓的情況下,為青少年撰寫了數百萬字的科普作品。他使科學知識脫下莊重的禮服,為廣大讀者所喜聞樂見,自上世紀30年代以來,引導了千百萬人走上科學的道路。他用畢生的經歷實踐著自己的諾言:“我要把科學知識傳播給廣大的人民,讓人民沐浴在科學的光輝中。”
科學普及是科學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能有更多的科研人員像王善堂那樣情系大眾,為他們搞出更多的實用技術,那么,用科技之力為更多的百姓架起致富的“金橋”將不是一句空話。 (延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