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至21日,“2006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研討會”在山東省棗莊市舉辦。來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務院研究室、農業部、財政部、建設部的專家學者就新農村建設進行了交流研討。會上,中共棗莊市委書記馬金忠就棗莊市在新農村建設方面積累的經驗進行了專題發言。有關“三農”專家在對棗莊有關村鎮進行了實地考察、了解后認為,棗莊解決“三農”問題所積累的經驗對全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很好的借鑒作用。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最根本的是發展農村經濟,第一位的是增加農民收入。2005年以來,棗莊市委、市政府針對鄉村經濟實力千差萬別,農村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具體情況,在全市全面實施“三百”工程。這就是把行政村分為三類,每類選出百個“樣板”,確定各自發展目標:百個集體經營性收入為零的“空殼村”,3年內經濟達到全市平均水平;經濟強村通過“百強競賽”更上一層樓;自然、人文環境好的村創建“百個文明生態村”。
樹典型促發展 村強民富氣象新
“百強村”競賽是新形勢下農村工作方式方法的一大創新。它既是一個競爭機制,更是一個激勵機制。“‘強村’稱號不是固定的,單靠吃老本不行,發展慢了就要被淘汰。”一位“強村”負責人感慨地說。
自2003年“百強村”競賽開展以來,棗莊市已連續兩年評出了“經濟百強村”。在2004年度的考核評比中,有66個村蟬聯“強村”,34個村被淘汰,另有34個村躋身“強村”。兩年的評比結果充分顯示了“強村”競賽的激烈競爭態勢。走進百強村,你會欣喜地發現,“強村”競賽給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帶來了可喜變化,全市村集體經濟收入大幅增長,農民人均純收入不斷增加。
官橋鎮軒轅莊村以“強村”競賽推動經濟發展,去年完成經濟總收入5200萬元,實現集體積累500多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8000元。村里的民主法制、精神文明、文化教育等各項社會公益事業都有了新的發展,村民們得到了更多實惠。該村還投資40萬元,修建了水塔,使家家戶戶吃上了放心水;投資120萬元,建設了高標準小康屋;投資30萬元新建了教學樓,新上20臺微機,改善了村小學的教學條件;全村實行耕地、播種、照明、用水、燒煤等“八項全免費”,僅此一年就為農民人均減少1000余元開支。
古邵鎮復興莊村大力發展二、三產業,經濟發展邁上了新臺階,在“經濟百強村”中的排名由第100名一躍升至第46名。村里富了不忘群眾,他們加大村容村貌治理,改善村民生活條件,先后投資硬化了村內道路,綠化、美化主干道,加強村民思想道德建設,積極開展“十星級文明戶”、“模范文明村民”、“五好家庭”等評比活動,樹立了和諧健康向上的文明新風。
創建文明生態村 共享和諧新家園
村莊是農民生產生活的聚集地。近幾年,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改善,但是不少群眾陳舊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卻沒有相應的轉變,農村一些地方臟、亂、差的現象比較嚴重。為此,棗莊市把百個文明生態村創建作為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切入點和突破口。經過兩年多的創建實踐,一大批環境優美、生態優化、生活優質、文化優秀、經濟優良、特色各異、精彩紛呈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涌現在棗莊大地上。
一是推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增加了農民收入。在改善人居環境的同時,突出抓好生態經濟的發展。去年文明生態村創建拉動棗莊市GDP增長4億多元,并涌現出種植養殖、加工專業村70多個,創建村人均增加收入200多元;加大了招商引資力度,目前已有50多個創建村居新建成投資100萬元以上的項目,累計投資1.8億元。其中滕州市洪緒鎮西侯莊村、西崗鎮半閣村、市中區齊村鎮后村等招商引資額都超過1000萬元。
二是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提高了農民的生活質量。100個創建村共修建硬化村內道路261萬平方米,新栽植各類樹木106萬株,安裝路燈4200多盞,開挖整修下水道512公里,新建文體廣場102個。通過實施“五化”、“四改”、“三通”、“二室”、“一場”為主要內容的生態環境建設,徹底解決了農民多年來想解決而尚未解決的許多現實問題,形成了生活便利、環境優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良好人居環境。
三是農民綜合素質明顯提高,村風民俗大有好轉。全市百個創建村都把豐富群眾文化娛樂生活、尊老養老、移風易俗、提高群眾民主意識作為文化建設主要目標和內容。目前,村村建立了圖書閱覽室、紅白理事會和公民道德評議會,充實完善了村規民約,村村開展了評選“好媳婦、好婆婆”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在創建活動中,各村都注重引導群眾積極參與,通過召開村民代表大會,發放征求意見表、明白紙等多種形式,征求群眾意見和建議,尤其是對項目的立項、工程的招投標、資金的管理使用等敏感問題,都交給群眾代表去實際操作和管理,使村委會民主自治特色更鮮明,村民民主意識明顯提高。
百個薄弱村轉化 幫扶工作一包三年
山亭區徐莊鎮的水城子村,乍聽起來有城有水,一定是個富庶的村莊,然而這里的人們卻是長期無水可吃,村級集體收入為零。據統計,像這類的空殼村,棗莊市還有960個。如何使這些農民盡快地擺脫貧窮?使農村經濟盡快得到發展?棗莊市在先期開展強村競賽、文明生態村建設的基礎上,篩選出100個經濟薄弱村,于2005年初在全市開啟100個經濟薄弱村轉化幫扶工程,確定100個市直單位結對幫扶,一幫3年。
活動開啟后,幫扶干部紛紛進村調研,確定幫扶內容,制定幫扶措施,發揮各自的人才、科技、信息、資金、協調等方面優勢,實實在在地為經濟薄弱村開展了“送科技,給資金,傳信息,引項目,疏渠道”的活動。一年來,100個幫扶單位已完成總投資9025萬元,平均每個經濟薄弱村達到90萬元。各幫扶單位還共協調低息貸款1107萬元,植樹43.5萬棵,新發展專業大戶2508戶。引導、扶持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11個,大大提高了農民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還積極抓好勞動力轉移培訓,促進農村勞務輸出, 100個經濟薄弱村中新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3784人。去年百個經濟薄弱村人均純收入3450元,平均增幅為72.5%。
滕州市柴胡店鎮胡套村地處三面環山的山套里,幫扶前,村集體沒有一分錢的收入,沒有一間像樣的房子,沒有一條硬化的道路,20年沒有一個成年男性結婚。人口由600多人自然減少到168人。棗莊市委組織部幫扶后,大力實施村莊搬遷工程,幫助村民徹底告別生存環境惡劣、生產發展嚴重滯后的歷史,搬入了按照生態文明村標準建設的新村,過上了富裕美好的幸福生活。
“輸血”對于經濟薄弱村的轉化是遠遠不夠的。幫扶工作并沒有僅限于“輸血”。許多幫扶單位在工作中堅持治窮先治愚,扶貧先扶智。棗莊市人事局與市文化局聯合在常莊鎮邵莊村建起了全市第一個擁有萬冊圖書的市圖書館邵莊分館。經過學習和法制教育,使這個昔日上訪村,變成了文明村。
棗莊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面向100個經濟薄弱村開展了農村勞動力就業助培工程,免費為薄弱村的農民開展職業技能培訓,使100多人獲得勞動技能培訓證書。棗莊科協結對幫扶中水峪村后,連續播放農業科教片,大力宣傳科技養殖致富的成功典型,激發了村民致富信心。他們還在外地購買了10只我國目前最優良的長毛兔品種,以期建成棗莊市規模最全最大的養兔基地之一,目前該村計劃飼養長毛兔的農戶已達50%以上。
“三百”工程的實施,讓老百姓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200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241元,較上年增長12.8%,連續兩年實現了兩位數增長。許多來棗莊考察交流的專家學者對棗莊從實踐中摸索出來的成功經驗嘖嘖稱贊。棗莊人則自豪地告訴記者,“棗莊經驗”就是正確處理“四個關系”,即正確處理盡力而為和量力而行的關系,正確處理黨政主導與農民主體的關系,正確處理加強工作指導與突出個性特色的關系,正確處理經濟和社會事業協調發展的關系。(成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