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3月7日電(記者董峻)“跑部前進”的慣性思維,看來還有一定市場。
兩天來,在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各代表團氣氛都非常熱烈,尤其是圍繞新農村建設這個今年兩會的“頭號話題”,代表們建言獻計,良策頗多。但記者也發現,有的地方領導把審議變成了要政策。
有位代表是某市的負責人,他發言時先擺出一串數字,用來說明當地農民群眾收入低、農業基礎差、資源又豐富,最后提建議時明確要求國家把這個地方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試點”。
翻看一些代表的建議,更是發現申請作試點的愿望不鮮見。
誠然,過去各地在做“三農”工作時,許多成熟的經驗是靠先行試點工作總結出來的。但是,也有不少所謂“試點”最終成了“樣板工程”“面子工程”。
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東、中、西部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市場條件不同,資源優勢也不同;就算在一個省里,城市郊區和遠離城市的鄉村、水鄉和山村,條件也各不相同。如果說總結經驗,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溫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十一五”規劃綱要(草案)都已經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都是把多年實踐中得來的經驗深刻總結出來的精華,值得身為地方領導干部的代表們好好研究。
試點不是不可以搞,但是切忌一刀切,把所謂經驗不切實際地推而廣之,此其一;其二,更不可以此為由頭要錢要物要政策,須知中國之大,又有多少更窮、更急需關懷的地方?其三,退一步說,僅靠要政策、要資金能要來真正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嗎?“三農”專家杜潤生上個世紀80年代就總結說,給錢給物不如調動農民積極性。當年包產到戶是這樣,如今建設新農村還應當是這樣。(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