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新農村”匯聚眾人目光,媒體爭相報道各地新農村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確實意義重大,條件具備,群眾熱望,需要加大力度,抓緊實施。但也有一個問題應當注意,這就是有些報道只聚焦于蓋新房、上項目,而較少關注建設新農村還面臨什么樣的現實問題。
其實,去年10月,《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公布后,“新農村”就成為輿論熱點,不少地方紛紛展示新農村建設的喜人成就。這其中,不乏真正從推動農村經濟增長、保障農民利益入手的腳踏實地的“新農村建設”,但也似有將“新農村”概念簡單化之嫌的現象。
比如,盡管大家都清楚,中央對新農村建設提出了“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20字要求,但在做的時候,有的地方卻更多地落在了“村容村貌”的整頓上:有的整修文化廣場、建設中心村道;有的建“農民式別墅”和“精品小區”。凡此種種,其實是沒有吃透中央關于“新農村建設”的精神,個別的甚至從政績建設的角度出發,將“新農村”速成為一種形象工程。
還值得注意的是,簡單化并不單表現在單純“舊地蓋新房”,改變村容村貌上,同時也表現在簡單地把新農村建設視為啟動內需的權宜之計上。
最近,有些經濟學界人士不斷地向公眾重提農村市場的重要性,他們把擁有9億人口的農村看作目前亟待釋放的最大一塊消費市場,并希望通過改進農村基礎設施、增加農村購買力、財政資金傾斜等方式拉動內需,從而幫助中國經濟遠離可能的通貨緊縮。
看上去,這樣的想法似乎很有道理。但問題是,是否應該簡單地以經濟眼光把農村看作一個消費市場,或是擴大內需的某種手段?
應當看到,當前的農村正站在新一輪大變革的門檻上。取消農業稅后,催生一種“倒逼”態勢,把農村各項改革的時間表大大提前。而從某種意義上說,當前熱說的“新農村建設”,應是農村全面綜合改革的一次新的重要探索,其根本目的是提高農村和農民的生產生活水準。
其實,改善農民居住環境也好,提高農業生產水平也好,核心都是為讓農民得到更多便利和實惠。因此,一定不能急于求成,應當充分考慮農民的實際能力,更不能違背農民的意愿。
此次,中央1號文件明確提出:“在推進新農村建設工作中,要注重實效,不搞形式主義;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議,不強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強求一律;要引導扶持,不包辦代替。”
改變農村落后面貌的急迫心情,我們都能夠理解。但實踐中卻急不得。必須看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長期的任務,是個歷史性的進程。要想徹底改造農村的面貌,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促進農村經濟增長,促進農民增收,讓農民生活步入全面小康,不是一夜之間就能完成的目標,需要幾年、甚至十幾年的努力。
從這個意義上說,新農村建設慢不得也急不得。(高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