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是一個內陸山區的農業省。全省88個縣(市、區)中,有50個是新階段扶貧開發重點縣,82個負有扶貧開發任務。特殊的省情,決定了我省必須把扶貧開發擺在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重中之重”的位置。近些年來,在中央和國家機關各部門、對口幫扶城市及社會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我們立足貴州實際,以扶貧開發的重點鄉(鎮)和重點村為主戰場,以解決貧困人口溫飽問題為重點,著重抓好幫助貧困群眾改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拓寬基本增收門路、提高基本素質這“三個基本”問題,有力地推動了全省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
一、從幫助群眾改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入手,切實增強農村經濟發展后勁
我們著力解決農村地區灌溉難、飲水難、行路難、燃料難、住房難等突出問題。一是狠抓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我們將坡地改梯田、中低產田改造、節水灌溉和水土保持工程相結合,在貧困地區建設了一批骨干水利樞紐工程,同時搞好病險水庫治理,大力發展小型水利設施,逐步解決工程性缺水問題。“十五”期間,續建和開工建設了16個大中型骨干樞紐工程,建成小水窖、小水池、小山塘32萬個,整治基本農田516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783平方公里,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09.3萬畝,使全省人均有效灌溉面積由0.3畝增加到0.37畝。二是解決農村人畜飲水問題。爭取多方支持,大力實施“渴望工程”、“飲水安全工程”等項目,解決農村人畜飲水困難。“十五”期間,全省共解決了634萬農村人口和380多萬頭(匹)大牲畜的飲水困難。三是實施貧困地區道路通村工程。采取財政補助、以工代賑、組織受益群眾投工投勞等辦法,加快道路通村工程建設進度。“十五”期間,公路、水路交通建設完成投資520多億元,新增公路通車里程1.3萬公里以上,實現了縣縣通油路、鄉鄉通公路、85%的行政村通機動車。四是加強農村能源建設。通過財政扶貧資金貼息,利用扶貧信貸資金支持農村電網改造,在有條件的地方大力發展農村小水電和沼氣。目前,全省已基本實現村村通電,農電戶表率達到74.81%,建成沼氣池60多萬口。五是改善困難群眾居住環境。“十五”期間,按照“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要求,我們對13萬生活在生態條件惡劣地區的人口進行了自愿易地扶貧搬遷,幫助8.59萬戶改造了茅草房。
二、在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中不斷拓寬群眾基本增收門路,促進農民收入穩定增長
我們重視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多渠道幫助農民增加收入。一是高度重視糧食生產。近年來,我們不斷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大力推廣良種良法,促進糧食穩定增產,保障農民基本口糧自給。2005年,全省糧食總產達1152.06萬噸,農村人均占有糧食400公斤左右。二是大力發展生態畜牧業。把發展生態畜牧業作為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主攻方向,建立健全市場、技術、品種改良、防疫等服務體系,積極創新機制,推廣“三統兩分”(統一修建圈舍、統一修通水電路、統一技術服務、分戶投資建設、分戶經營管理),推進產業化經營,促進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變。目前,畜牧業產值在全省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已超過1/3。三是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在積極發展烤煙、油菜等傳統經濟作物的同時,重點發展馬鈴薯、辣椒、蔬菜、中藥材等特色優勢農產品,形成了一批輻射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特色產業。四是加快以退耕還林為重點的生態建設。將退耕還林與調整農村經濟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相結合,與促進生態建設、發展種養業相結合,實施林果、林茶、林竹、林草項目,逐步解決退耕農戶的長遠生計問題。目前,全省已累計完成退耕還林工程的造林任務1587萬畝,補助退耕農戶生活費4.08億元,補助農民糧食折合資金42.8億元。五是努力增加非農收入。主要是:在基礎設施建設中幫助農民就近務工增收;積極發展鄉村旅游,增加農村群眾旅游業收入;加強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加快轉移步伐。目前,全省有20多萬貧困人口依靠發展旅游業實現脫貧,每年出省務工人員300多萬人,有40多個縣當年農民務工收入超過全縣的財政收入。
三、以提高群眾基本素質為根本,努力增強群眾脫貧致富能力
我們注重加強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努力提高農村人口綜合素質,不斷增強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就業能力。一是抓好“兩基”攻堅。采取多種措施,不斷增加教育投入,到2005年底全省可初步實現“普九”目標,“普九”人口覆蓋率從2000年的35%提高到93.88%,青壯年文盲率由8.4%下降到5%左右;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8%以上,初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95%。輟學現象得到控制。普通高中、高等學校和各類職業學校在校生成倍增加。二是大力推廣農業先進適用技術。不斷增加貧困地區科技示范推廣和教育培訓經費投入,努力使每個農戶都有掌握一、兩門適用技術的勞動力,每個村都有一批科技示范戶。此外,我們積極發展各類農村專業協會和經紀人隊伍,通過他們向農民提供信息和技術服務,組織農民發展生產、開拓市場。三是加快農村信息化建設。實施“信息入鄉”工程,發展農村遠程教育網絡,提高廣播、電視、通信覆蓋率。目前,全省廣播、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分別達到82.55%、89.06%,絕大部分村通移動電話。四是大力加強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嚴格實行目標責任制,增加計劃生育基礎設施投入,提供必要的技術服務設備,建立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優先向計劃生育戶安排基本農田建設、“三小”水利、退耕還林、沼氣建設、易地扶貧等項目。全省人口自然增長率從2000年的13.06‰下降到2005年的8‰以內。五是積極開展衛生扶貧工作。積極推進農村醫療制度改革,努力解決農民因病致貧、返貧問題。目前,全省農村部分地區已初步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農村衛生服務體系,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和特困群眾醫療救助制度的建設正在加快推進。六是大力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民主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
在突出抓好農村“三個基本”問題的實踐中,我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是黨政重視,落實責任。新階段扶貧開發以來,我們先后兩次在省委全會上專題研究部署扶貧開發工作,相繼出臺了2個決定和1個意見。長期以來,省委省政府領導同志堅持聯系扶貧開發重點縣,地縣領導同志堅持聯系貧困村;省直機關堅持由廳級干部帶隊,分別到重點縣駐鄉開展黨建扶貧,地縣也堅持組織扶貧工作隊到貧困鄉村幫扶;同時,廣泛動員組織機關干部與貧困戶結對幫扶。
二是分類指導,突出重點。根據貧困程度的不同,我們將扶貧開發重點鄉鎮和村分為一、二、三類,以貧困鄉(鎮)村為重點,實施“百鄉千村”工程,著重對最貧困的100個一類鄉鎮進行傾斜扶持,每年對1000個左右最貧困的一類重點村實施整村推進,并有計劃地將工作重點逐步向二、三類鄉(鎮)村轉移。有針對性地采取扶貧措施,對具備基本生產生活條件、通過扶持和自身努力能夠擺脫貧困的,采取開發式扶貧的方式進行幫扶;對缺乏基本生存條件的,采取自愿易地扶貧搬遷的方式解決溫飽;對全省近百萬喪失勞動能力的農村特困人口,由財政安排專款實施長期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
三是整合力量,加大投入。在財政相當困難的情況下,我們逐漸加大對扶貧開發和農業農村工作的投入力度。同時,針對農業資金部門切塊、專項“戴帽”較多、投入分散的狀況,以“百鄉千村”工程為平臺,強調按照“集中使用、渠道不亂、用途不變、各司其職、各記其功”的原則,將扶貧和涉農資金以縣為單位盡可能整合、打捆使用,形成了新農村建設的資金合力。
四是農戶參與,自我管理。我們始終堅持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尊重農民的自主權,發揮其主體作用。在實施整村推進中,充分尊重群眾對扶貧項目的知情權、選擇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大力推廣參與式扶貧,確立貧困群眾在扶貧開發工作中的主體地位。從貧困群眾要求最迫切的問題入手,讓項目受益群眾全程參與項目的規劃、實施、驗收、監督和管理,激發了貧困群眾的責任意識、民主監督意識、競爭意識和進取意識。
(黃 瑤 作者:中共貴州省委副書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