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四川省堅持把“三農”工作作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任務,以統籌城鄉發展為戰略舉措,搞好政策、投入、產業、體制和工作五個統籌,著力改變城鄉二元結構,構建促農增收的長效機制,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省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呈現良好態勢。
一、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任務,促進農村經濟全面發展
四川是西部農業大省,近年農民收入盡管有較大增加,但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因此,我省一直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中心任務,著力培育骨干產業,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產業支撐。
加速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一是積極培育龍頭企業集群。我們對龍頭企業加大政策資金方面的扶持力度,2005年確定了20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給予優先扶持,打造龍頭企業“航空母艦”。目前,全省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已發展到1.26萬個,規模以上龍頭企業已發展到1050家,其中省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150家。二是支持引導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全省專業合作組織已發展到1.36萬個。三是創新和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我們注重引導龍頭企業實行訂單收購、寄養聯養托養、合作經營、股份合作等方式,與農戶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目前,全省龍頭企業及各類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共帶動940萬農戶,占農戶總數的49.5%,受益農戶收入增加額一般高于其他農戶50%以上。四是著力延伸“綠色通道”。繼2003年開通全省“綠色通道”后,2004年我省與重慶市開通省際間“綠色通道”,2005年12月又與貴州、廣西簽訂協議,實現了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的對接。
大力發展勞務產業。我們不斷加強農民工技能培訓,成功舉辦首屆全省農民工技能大賽,連續兩年累計投入1.5億元完成“千萬農民工培訓工程”,共有1050萬農村勞動力參加培訓,已有260萬人獲得技能證書。我們還積極開拓勞務市場,加強省內外勞務合作,初步建成了農民工通過網絡異地求職的“遠程信息系統”,著力打造“川妹子”、“川建工”、“川廚師”等勞務品牌。2005年全年可轉移輸出農村勞動力1700萬人左右,勞務收入超過700億元,比上年增長20%以上。
突出發展縣域經濟。一是加快丘陵地區縣域經濟發展。針對丘陵地區的特點,我們確定“突破加工業、推進產業化、堅持城鄉統籌、促進社會和諧”的發展思路,在財政轉移支付等方面重點傾斜,扶持丘陵地區發展。2005年,丘陵地區生產總值、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二是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我們圍繞畜禽、糧油、果蔬、中藥材等重點產業和茶葉、林竹等優勢特色產業,著力推進農產品深加工,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2005年,全省僅豬肉加工制品出口就達14萬噸,創匯2.3億美元。三是推進小城鎮發展。在全省突出抓好100個重點鎮,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鎮功能配套,鼓勵和支持城鎮二、三產業發展。同時,開展新村建設和村莊環境整治試點工作,2005年完成新村規劃600多個,建成農民新居4500萬平方米,30萬農戶受益。
二、以加大對“三農”的投入為有力保障,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
我們不斷調整財政支出結構,持續增加財政支農力度,著力構建促農增收和改善農村生活條件的多元化投入格局。2005年全省財政對“三農”投入新增27.2億元,比上年增長12.7%,其中省級財政投入增加7.68億元,增長19.8%。全省免征農業稅及其附加、提高糧食直補標準共19.12億元,農民人均受益28.6元。
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2005年全省財政新增1.68億元用于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進一步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其中,產糧大縣中型水庫渠系配套投入3000萬元;實施旱山村集雨節灌工程投入3000萬元,有170個旱山村的3.4萬農戶直接受益;紅層找水工程投入2000萬元,有145萬人飲水難的問題得到解決。鄉村道路建設投入13.5億元,比上年增加7%,新建公路6726公里,通村率達到88%。實施退耕還林工程投入1.16億元,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在基礎設施建設中推廣“戶辦工程”經驗,全?。叮溉f戶的工程已見成效。狠抓沼氣建設,支持農民新建沼氣池23萬口,累計發展沼氣池300萬口,有1200萬農民受益。
大幅度增加農村社會事業投入。2005年全省財政對農村社會事業投入比上年增長56%,其中新增農村衛生事業專項資金3.05億元,相當于近20年投入的總和。全省加大“兩免一補”政策落實力度,免去132萬名貧困學生書本費、雜費4億多元,補助寄宿學生生活費1億元,222.4萬貧困學生受益。此外,投資7.5億元進行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安排1000萬元專項資金資助貧困學生接受職業教育。
引導金融和社會資金投向“三農”。2005年全省農行系統已累計發放涉農貸款125億元,比上年增長60%;農村信用社投入“三農”信貸資金751.1億元,比上年增長21.7%;引導農民通過“一事一議”搞好基礎設施建設,僅旱山村治理一項就引導群眾投入3.6億元。
三、以體制機制創新為突破口,逐步消除影響農民增收的體制障礙
近年來,我們不斷深化農村改革,逐步打破城鄉二元格局,為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創造條件。
探索構建“以工促農、以城帶鄉”新機制。2005年全省向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投入工業技改資金4000多萬元,提高了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總體水平和帶動農戶增收的能力。我們積極探索建立城鄉統一的人口登記、就業、教育、勞動和社會保障、醫療救助等體系,構建城鄉資源共享、人力互動、要素互配、產業互補的新機制,充分發揮城鎮的帶動作用。成都、德陽等地加速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城鄉二元結構開始有所改變。
積極探索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我們大力推進農村信用社改革,信用社增資擴股進展順利,不良貸款比重下降5個百分點。174個縣級聯社共同出資3000萬元組建的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于2005年6月掛牌成立,目前運行良好。我們還積極探索農村投融資新機制。資陽市與省保監局合作探索農業政策性保險與商業性保險相結合的路子,自貢市創新抵押貸款機制等,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著力推進農村綜合改革試點。我們在平原、丘陵、盆周山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等有代表性的兩市五縣開展農村綜合改革試點,出臺了推進鄉鎮機構改革、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政策性文件,并借鑒山東、湖北、江西等省的經驗,對改革試點方案進一步完善,重點在調整鄉鎮行政區劃、精簡鄉鎮行政機構編制和人員、推進鄉鎮事業單位向企業或服務組織轉變等方面加大力度,著力建立農村公益事業“以錢養事”新機制,強化鄉鎮的公益服務職能。
四、以讓農民群眾得實惠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努力構建城鄉和諧社會
我們堅持以解決農民群眾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為重點,關心農村困難群眾,維護農民利益,努力營造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和諧社會氛圍。
妥善解決征地拆遷農民補償安置問題。我們高度重視征地拆遷補償安置工作,成立專項督查領導小組,狠抓領導到位、目標到位、措施到位。2005年7月以來,全省籌集資金24.7億元,以解決社會保障就業和住房安置問題,修建安置房333.72萬平方米,3萬拆遷戶得到安置。目前,全省失地無業農民有24萬人納入低保,6萬人納入失業保險,4.9萬人參加免費再就業培訓。
努力提高貧困人口的收入水平。我們重點開展新村扶貧、勞務扶貧、產業化扶貧和移民扶貧四大扶貧工程,啟動1165個扶貧新村工程,實施有200家龍頭企業參與的產業扶貧,開展以培訓為主要內容的6萬人次的勞務扶貧,解決了13萬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改善了50萬低收入人口的生產生活條件。目前,全省已建立低保的縣(市、區)有137個,已保農戶32萬戶、66萬人,保障資金達8435.4萬元。
積極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我們不斷完善勞動合同制度,實施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監控制度、建筑企業工資支付保證金制度和公開曝光制度,加大對拖欠農民工工資事件的查處力度。2005年共清償政府拖欠工程款37.3億元,為全省農民工解決拖欠工資4億多元;督促2011個用人單位辦理了社會保險登記,補繳社會保險費8098萬元。
(陳文光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長,現任四川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