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在覆蓋面、資金規模和保障水平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步。但由于我國人口眾多,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等多方面原因,目前,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存在著覆蓋范圍窄、制度不健全、管理基礎薄弱等問題,尤其農村社會保險能力可以說還很脆弱。總之,能真正享受到國家的社會保障政策的人口,特別是農村人口還很少。這既不能適應我國人口老齡化、城鎮化和就業方式多樣化的要求,也不利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胡錦濤同志曾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指出:“要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逐步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面,切實保障各方面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讓他們感受到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國家要建立完善保障勞動者和社會成員因年老、疾病、失業、喪失勞動能力時獲得物質幫助的社會安全保險體系。這樣的社會保障制度是社會的安全網,它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和優撫安置。可以說社會保險,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調節器”,社會發展的“減震器”,實現經濟效率與社會公平的“平衡器”。
由于現階段,不能不切實際地追求社會保障的高水平、高標準。所以當前要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應與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一方面要有利于扶助困難群眾,縮小貧富差距,化解社會矛盾,增強凝聚力,激發全社會的創造力;另一方面要有利于妥善處理各方面的利益關系,讓全體社會成員實實在在地分享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成果。
我國有9億農民,可以說如果農民不能充分享受社會保障,是不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因此我們要更多地從注重公平、促進社會和諧的高度,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率,特別要認識到加快擴大農村社會保障覆蓋范圍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要通過制度創新,盡快將農業戶口的社會公民納入到社會保障體系范疇。同時,按照統籌城鄉發展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逐步探索建立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讓廣大農民朋友也感受到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 (劉純銀)
|